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面试实践教学岗不成

给同学和亲友,尤其是自己一个小交代

曲政 / 2020-07-02


大哥小道给我面试结论

周日上午面试,南哥周一三点给我信息:“兄弟,他们选了另一个。”我问能不能有机会再去与老师们聊聊,南哥说:“应该是没有了。”今天是周四,我还没有接到中心老师打来的电话。室友王平说:“这是个好消息。”

得知没成才来猜想被拒的原因

不好意思,在听到南哥的消息之后,我才反思这个问题:人家以什么理由拒绝我?

老师们不要我的理由,我想至少有四个:

  1. 这人想法多,动力足,还像匹野马。要是等他企业人脉广了,学校靠山牢了,恐怕收不住缰绳,让人操心和担心。
  2. 这人喜欢煽动群众,还不懂得保守的意义。我们招人来管设备、带学生、办竞赛,不是来招人来搞改革。这里是学生创新中心,不是老师创新中心。
  3. 我们眼前是已有雏形的具体工作,他心里想的是无边无际的抽象可能。说到具体办事能力,从他过往经历中看不出他对工业 4.0 的具体技术有多少理论或实践的理解。
  4. 这人是企业出身,现场语速太快,不适应场景。感觉做事不扎实,说话不稳重。看来他缺乏对教学工作的敬畏,将来可能惹麻烦。

这四个问题中,第一条是我刻意强调的特点,当然也可能被看成缺点,对此我无怨无悔。第二条到第四条,我本可以在面试中避免。但是方面我没想到要避免,另一方面我本来就是这样,也很难不流露出来。现在想,就是双方不合适吧。我的同学和朋友听说我想来交大当实验老师,也难怪他们吃惊。

简历要达成什么目的?我晚了一步才知道它的逻辑

我过去听说面试不是为了让人喜欢我,而是帮面试官判断我与这个岗位的匹配程度。所以在最终的陈述稿中,我没有以我做过什么、当下在做什么为线索,而是以岗位职责为线索,把我的特色经历,放到对应条目下面去。岗位职责有六条,我基本上每条分配两三百字。

昨天我听说,一个好的简历和面试要从四个维度思考:

  1. 岗位要创造的目标价值
  2. 达到这个价值的关键动作
  3. 必备的知识技能
  4. 与之匹配的性格才干

我的陈述在这四个维度上都不及格:

  1. 这个岗位的价值是利用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设备资源把工业 4.0 的课程和竞赛做出影响力;
  2. 关键动作是结合设备和工业界的情况做好选题、宣传、推进与评比工作;
  3. 知识技能是“可编程控制器、运动控制器、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设备、工业通讯网络、人机界面”和“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硬件安装、软件编程,现场调试与服务”经验;
  4. 性格才干是纳于言而敏于行地踏实肯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达到目标也得长期做下去,精益求精。

正常的准备流程是什么?老婆问题为时已晚

老婆说我的准备流程有问题,因为她发现我在周六下午和晚上才给朋友和同学打电话。这个工作本应在动笔写陈述稿之前完成,她以为我打过了呢。这个流程最好是:

  1. 精读岗位信息,把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先写下来,把对岗位目标价值的猜想和猜测也写出来。
  2. 调查部门和单位的背景信息,提取他们的常用词和业务关键词。
  3. 弄清关键技术和关键动作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外行听。
  4. 由圈内向圈外,尽量向相关人士请教,努力证伪自己对岗位价值与技能的猜测,请求朋友给出具体的故事。
  5. 撰写陈述初稿,修改简历初稿。
  6. 找到在类似单位的朋友,请他耐心听一遍我的介绍、看一下我的简历,讲讲我可能因为什么被拒绝。
  7. 修改陈述稿,改定简历,制作演示文稿。
  8. 请有经验的朋友帮忙过一遍面试流程,猜测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
  9. 针对问题修改陈述稿、演示稿和简历,准备用于回答问题的幕后内容。
  10. 多次演练,熟极而流,放松自然。

对自己来说算是有突破的地方

总体来说,由于事前没认真思考,简单试错,我浪费了这次机会。但做事就有突破,可取之处不是没有,比如:

  1. 坦诚地展示了自己,不合适是真的不合适。
  2. 还是给朋友和同学打了电话,事后还是见到了老师,报告给了老师。
  3. 写出了陈述稿,并精简了字数,熟练之后提高语速,保证了时间在 4 分 40 秒。
  4. 以对方的框架为线索,没有讲更多的建议。

如果重来可以改善的地方

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有这样四个

  1. 抓住面试的主题。如果主题只有一个,应该是设备,而不是企业关系。给招聘老师留下的好印象用来求证此问题,应该第一轮调研后就问。
  2. 用老师们熟悉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企业有企业的习惯和语速,老师们有不同。我要通过阅读和电话,熟悉对方的语言习惯,他们的语法和词汇,然后修改文稿。
  3. 请对方圈内的朋友先听一听,提意见。我标榜局外人另类视角的价值,就也应该珍视圈内人视角的价值。我不问,靠自己猜,很傻。
  4. 读材料抓住大意和一两个细节就够了。时间短,相比于读新材料,整合与思考更重要。此时打着学习的旗号是自欺欺人,学习的新知识生命周期很短,将来的工作可能根本用不上,这是在伪工作上浪费时间。

触动我的地方以及它们给我的启发

经过一周的消化,我反思了准备和面试的过程。其中有六个触动我的点,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启发。

  1. 回答第一个面试提问时,我说三年里的工作只有这几件做完了,算拿得出手。做完是拿得出手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有关。我的个性是喜欢列书单,买新书,而读完的书,有影响的书少。对应到做事上,就是喜欢开头,很少做不到收尾,更少能做第二遍,做了两三遍的都很有成就感,因为对我来说不容易。谨记吴军老师的话:效率 = 效果 / 投入。有了正面的效果,才算做完,才能谈做事的效率。
  2. 我说这六条岗位职责写得逻辑分明,并用我的经历和经验来匹配它们。我能不能从反方向想想,如果我主动寻找发展的机会,有几个出路,分别有怎样的岗位价值/职责/要求?我能不能为这几个岗位分别写一张“简历”和一篇陈述?简历中还没做出的业绩和还不具备的技能,可以先打上删除线。
  3. 我没起来问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想着成功后的美好。对应到我这三年多的间隔年,想着学这学那,做这做那,将来可能这样和那样,但是我有没有想过十年后来看这段日子,如果事实证明主体评价是负面的,我将怎样向人解释自己失败的原因?不要到了有结论时才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成立的概率绝对没有我认为的那么小,尤其是在我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我听说悲剧的原因有三种,自己的缺陷,别人的影响,命运的大局。我希望能够避开自己挖的那些坑。
  4. 我给同学和朋友打电话,理直气壮,因为我有事,我需要他们的情感支持。我挺喜欢他们的反应:好久不见,真隔三秋。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也爱听他们的故事,可是没事我懒得给他们打电话,却喜欢过去的朋友有事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想他们也是一样。所以,我要做事,不能只是学习,这样才有机会联系朋友。
  5. 我想做一个“靠谱”的人,给自己想出来的谱是以岗位职责为纲,事后才明白这么做并不靠谱。通常的靠谱是指“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这里靠的谱是人际协作中的基本规范。中文里“有谱”,指的是明白了一件事的规范、步骤和要点,“有数”指的是明白了一件事在这个谱里做到什么程度。所谓“高频小套路”、“思维模型”和“得到锦囊”,我想都是在讲各个情境和问题下的“谱”,我要多打谱。
  6. 我自认为是一个有趣的人,因为我有相对独特的经历。老师们在我的陈述里的包袱上能笑出来,同学朋友听到我的做法也会用吃惊的口气探问我的想法。但是我发现这种有趣没大意思,因为它虽然稀缺,却对人没有用。有趣和有用是两回事,在关系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向,学校的老师也许愿意与我聊天,但不一定愿意与我共事。我要能够帮助他人成事,这才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

以上,2020-07-04 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