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贝贝60秒:斜拉桥有啥意思

曲政 / 2020-01-05


今天是贝贝报告给你的第 311 天   
2020-01-05 星期日 

今早二宝起床到客厅,看到餐桌上的跨海斜拉大桥,发出了“Wow”的感叹(她走在外面不知什么原因也会“Wow”两声)。这座桥是昨晚我和大宝一起搭的(主要是我在玩)。晚饭前用了一个半小时做出第一版,等他十点睡觉后,我自己一言不发,哗啦啦地找件,改造升级,十一点一刻完工。

我喜欢这个工作中的“挑战性”,有三点教训可算收获。

  1. 有主题是前提。我偶尔也会带孩子去学校的积木池玩乐高,面对一桌材料,常常一头雾水不知道做什么。今天孩子的课程报告展示了他和小朋友拼的斜拉桥,我想搭一个更帅的。晚饭前的时间正好合适,我就做这个,今天只做这个。
  2. 有限制是挑战。我家的积木来自于轿车、滚球、“我的世界”等几个套装,不像乐高学校有几箱子的零件,分类整齐。今天我搭大桥,主要的时间花在找零件和试形态两项工作上。找不到足够的零件,改方案。拼凑出来形态不好,也得改方案。我发现自己挺喜欢解这类问题,在限制条件下实现一个可以商榷的目的。至于那种资源近乎无限,求多种可能方案的最优解问题,我不太喜欢。
  3. 有雏形是启发。很多问题只有做到某个程度才会发现,所以最好一开始就致力于搭出一个基本的雏形。找零件时,可能发现新的材料,可以替换老方案中的部品。拼装后,可能发现位置干涉,导致立柱变形。积木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看着想,视觉辅助思考。

孩子今天可能缺乏“参与感”,我给自己总结了三点经验教训。

  1. 有游戏才好玩。孩子喜欢做游戏(上周用不倒翁作飞船),胜于做产品(一个顶在指尖的无人机)。孩子喜欢互动的过程(上演星球大战),胜于制作的过程(给飞船加料升级)。我的大桥没有一个好故事(比如说它是连通多多岛与内陆的新桥),也没有给孩子大量的时间使用它(火车上桥爬坡,下桥船接)。
  2. 有动员才行动。我的桥面需要用到很多 2x6 的积木,孩子不恳把他的轨道拆了给我。在以死相逼之下(我进屋开电脑不玩了),孩子分给我十块。我请他帮我做桥面,他还是看电视。这怪我,只顾着自己想方案,作尝试,而忽略了激发孩子的斗志,没有让他明白自己的部分很重要,也没有给他更具体的指导,确认他有能力完成任务。
  3. 有成果才继续。这周做的大桥在妈妈回家后才整体拼装立起来,而上周的不倒翁很快就见到了样子,后续工作是一点点改造升级。一个半小时里,我自己几次感觉累,想站起来去喝水,孩子的耐心估计更短。不怪二宝会叫找妈妈,她只看到爸爸在忙,哥哥在等,她没有意思啊。下次早点拼出来,先玩上一轮,再作改造。

早上我为这次的作品(主要是我的)拍照留念(照完就被孩子拆了)。三视图并不精确,大致能看出改造前的毛病和改造后的变化。记下这次的经验教训,年后有机会再战。

图1:孩子在学校做的斜拉桥

图2:我们在家做的斜拉桥

图3:小火车下桥上了船

图4:改造后的大桥

图5:轴测图

图6:正视图

图7:俯视图

图8:右视图

图9:左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