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贝贝60秒:干嘛来看歌手的画

曲政 / 2019-10-31


今天是贝贝报告给你的第 245 天
2019-10-31 星期四

下午我去艺仓美术馆,看了鲍勃·迪伦的视觉艺术展《光·谱》,用的早鸟票,有效期是最后一天。

迪伦是谁?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歌手,是《答案在风中飘》的词曲作者,在 2016 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来看歌手的画?

说实在话,我没听过几首迪伦的歌,也不能评价他的画。这里我只凭自己的感受,讲我体会到的三点原因。

第一,迪伦首先是一位艺术家,而不是歌手或画家。我听谷泉老师说,艺术家与民艺家不同,后者推动社会的艺术进步,前者要开拓艺术的新边疆。迪伦不论写歌还是画画,都不过是在创造一个艺名叫“鲍勃‧迪伦”的人而已。昨天我妈洗完澡出来,骂我是不是憋疯了,跟孩子玩扔枕头。也许在她的世界里,我永远是一个好好读书的儿子,理应抱着学位证书教她的孙子一点“有用的”。

第二,几十年的作品连成线,难能可贵。画家的作品常常是失散于各位收藏者的手中,连迪伦自己都几十年不见。上世纪七十年代,迪伦出过一本《写写画画》,是他手抄的旧时歌词和新画的小副素描。英文书法我不懂,素描倒是中规中矩,生动有情。三楼、四楼是近期的作品,迪伦的画幅越来越大,画面却越来越简单,画法也不讲逼真,用色有好几个版本,就像是传说中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

第三,从真迹中,更容易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气息。我身边几位看展者时时拿出手机相机,把迪伦的画拍下来。我老婆前天看时也拍了几张,还将《山坡玫瑰》设成了自己的微信头像。这些画大都出过画册,图书馆里能借到。我只拍下了公路的那三张,因为站在前两张画前,我有了不同的感觉。画幅大小、笔触软硬,用色浓淡等等信息,也是作者传递感觉的手段。视而能觉,才完成作者与观者的交流。

要了解迪伦的歌,可以去读袁越的《来自民间的叛逆》,五十五万字。想看懂迪伦的画,可以参加艺仓美术馆的亲子导览课,四百九十八元。我呢,我得用时间去赚钱。

img

img

我感觉自己开车走在这条路上,一头扎进这幅画中

img

这次,我有点怕走进这幅画中

img

这张最大,我却什么感觉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