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路上我要用三板斧破四困境
曲政 / 2018-02-15
本文是三篇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分三部分,首先对比年初的志向和年底的核算,然后从主观角度来分析个人的顽疾,最后通过三个行动寻求突破之道。
四个困境
2017年初,我模仿吴军博士讲的谷歌OKR自我管理方法,也给自己写了七个目标和相应的关键结果。年中几乎忘记了它。年底评估一下,当然汗颜。如图“2017年2月初OKR”可见,大半没过0.5分。这几个目标,看起来挺实际的,一年里不难做完任何一个,但是哪个都没能保质保量。
正式从公司出来,到图书馆坐下,我按照老习惯,想了想我要练什么,给自己立下六根柱子:1. 强健体魄、2. 稳定心神、3. 重建数学、4. 深入交流、5. 熟悉算法和6. 理解经济。一年里,这六根柱子都找到了入土点,但是都没钉牢,要练梅花桩还不成。这几项功夫,虽然挺基本,一年里能练好任何一项,都足以在江湖上扬名立万了。但是,我没有一项练得到家,敢跟人比划。为节省篇幅,详图就不贴出来了。
怎么就没做成,没练好呢?到底我哪里做得不够,哪里方法不当呢?也许是我的习惯、性格、价值观有点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的缺陷。
困境第一:低垂的果实
第一个困境,我想借用“低垂的果实”这个意像。游走在果园里,我往往摘取每棵树上伸手可及的苹果,高处的果子够不着也就算了。
我冲入IT领域的学习路线,暴露出我一击即收的迂回战术。四月五月,我跟xDite学套路用Ruby on Rails做网站,六月打败添伤学日语,七月回归李笑来老师的路子打基础,八月牺牲质量保证数量读完python书,九月跟麻省理工的网络课程,十月深入学习Ruby on Rails教程,十一月放弃ROR学用python的Django框架做网站,十二月参加Google开发者大会。合计走了七座城池。第一城,全栈营的RoR课程。我只跟着大赛打开了三成课程,后面就没有跟,也不知道用一年时间都学完了会是什么水平。第二城,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是工程师”方法论。准备工具有效,但是他没有深入。第三城,Python语言。我快速读完了一本书,但是没有及时做第二遍练习。第四城,MIT的计算机思想入门课。内容很好,可惜我走得太慢,被简历事件叫停,一个月走了小半。第五城,Ruby on Rails教程,几乎走完了,只是被狗粮生意打断一下,我就又有点烦了。第六城,python的Django网页框架,跟着教程走了一半,还要走下去。第七城,Google的产品和技术,AndroidThings开发板挺好玩,但是个无底洞。走了七座城池,有的进入了城门,有的只望见了城墙,有的在郊区就撤退了,连城墙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我买书不少,读书不多,不是没时间,主要原因是喜新厌旧。2017年,我在亚马逊、图书馆、得到和网络平台上取得新书约88册,读完程度超过0.6分的只有23册,占26%(详见我的2017买书与读书清单)。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内容,我当时认为很好,但是没有足够的热情来快速吞咽,也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咀嚼消化。梳理上面这张图时,我感觉胃里很不舒服。我坚持做出它来,因为有勇气改:好内容无穷无尽,此身此生能消化的才是我的好内容。建立这个新价值观大概不容易,我要多少次刻意改变落脚点和姿态才行,走着瞧吧。
困境第二:以别人为理由
我总是以别人为动力,为借口。
据说,我小时候很听话,从来不哭闹。小学时成绩不错,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整个家族都以此为荣。中学和高中都考过年级第二,也把自己的期望定位在那里。我的儿童和青春期过得很好,但是我不高兴不幸福。我没有固定的兴趣爱好,只有一个延续多年的逛书店买书的习惯,也许是能帮自己想象读完之后牛逼的自己。我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蔬菜什么肉,只知道妈妈告诉我的什么更有营养、更值得吃,然而我的肠子好像是直的,肚子里装不下东西,每天至少一次,吃了就要排。我不用别人督促我努力学习,因为我心里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他总比我优秀,更适合做我爸妈的儿子。从初中开始我三天两头偏头痛,因为我会自己做题到十一点二十再上床,这样我才能满意自己的一天。从高四到研究生毕业七八年,我几乎每天都跑步,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至少留下了好身体。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虽然有成就感,但是里面没有鲜活的生命,没有我生活的意义。
走出学校三年后的一个春节,我的国画老师想起了我,给我电话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我仿佛突然寻到一个可靠的理由,让自己摆脱枷锁。研究所的老师,在我跟成都归来的师弟去拜访她的时候,也给我当头棒喝:”干嘛非得做出什么大事不可呢,你说你老婆天天看韩剧,那不正是你们来大城市所追求的生活吗!“我醍醐灌顶,漆桶脱落,放下了对成就感的执着。到现在,我过的就是这种下了班什么也不想的生活,挺幸福。
这一个困境,我得“三易其稿”,因为我还没有想好,它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出他自己。我说不出“我自己”想做的五件事,我不知道“我自己”希望吃到什么味道,我不记得“我自己”做过牛逼得要命的事情。我总是说,“我要好好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我要好好工作,因为敬业的人自有福报。”“我要爱我的家人,因为家是我永远的港湾。”这些话,在我父母亲友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现在的我认为,它们有问题,简直太糟糕了。
困境第三:形式主义美
我的行为是为行为而行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的意义和目标。这个“行为”可以替换成很多词,比如,读书,吃饭,学习,记录,工具,工作,等等。究其原因,我还说不清楚,也许是习惯了表演,以满足别人或自己对我的要求吧。
我流于形式,忽略本质,有很多表现。我申请了间隔年,却没有给自己设置时间限制和目标出口。我想重铸知识基础,却没有扎牢“数学、经济、算法、体魄、心灵、交流”中任何一根柱子。我努力学习新知识,却没有坚持有规律地用Anki复习回顾。我买了大屏苹果电脑和机械键盘,却没有敲打出更多代码。我读了几遍《如何阅读一本书》,却没有真正用过一次这种方法。
我好像是在给别人或给自己表演一种行为艺术。老婆过问找工作的事,我就停下学习弄一下简历。到了年底年初,我就写总结。我有没有个原则,有没有问过自己,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没有问?因为我在下面这个坑里。
困境第四:为学不为用
这一点,在第二篇的第二个功德里谈过了,大意是说,我终于意识到学海无涯,如果只为了好奇,为了丰满自己的头脑而学下去,这辈子就算过完了也不够用,学到的东西对自己、对别人也没有用。
具体说几个方面。我走进了间隔年时,潇洒地说我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要看一看再说。然后我就去学。学习了RubyOnRails网页应用开发,却没能做出自己的产品。学习了python,却没能写出凸轮插件。学习了《What is mathematics》,却没有走完第一章。学习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却迫于形势压迫,半途而废,因为必须先做出点可见的东西给家里交差。
说到家里,我的赞助人就是家里,我应该最重视她们的意见。我要学习,我想老婆不会反对,但是我应该像面对董事会那样,阐明立项的理由,估计投入的资源,树立里程碑式的标的。可是我没有,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想花多少时间就花多少时间,想不回答质询就不回答——这是一个靠谱的社会人应有的态度么?
关于学习,我应该记住三个大原则。第一,要学的东西在一年两年内学不完,只能边工作边学习,有些具体技术也是在工作中才能学得更快更好。第二,没有压力的学习是在糟蹋时间,学习有效率,要么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要么是为了完成前方目标,要么是为了躲避后方追赶。第三,迭代思想应用于学习,就是一遍一遍地深入,每一遍都能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我三十五岁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竟然还要写出来,真搞不懂我是怎么活到这么大的。算了,不多说。还是看看我怎么用三板斧破这四个困境吧。
问题驱动、公开初心和迭代深入,这三板斧虽然不多,但是足够简单,相对于“二十个职场秘籍”之类,对我也更有效。另外因为这是我自己设想的招式,还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在这里只能谈谈我打算怎么做,不做具体展开,后续可能会增补一些故事。
第一招:面向需求,没有问题不行动
为什么要告诉自己面向需求呢?因为我发现自己佛系过了头,缺乏意义驱动,自己形式主义,缺乏问题意识。
我要怎么具体行动呢?此处以学习为例,因为我近期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
学习前,先浏览一遍全局,或者回忆一下经验,给自己列出一个问题集。也就是所谓带着问题学习。这学习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一直以来做得不好。我还需要注意,写了问题集,就要用它,要重视它。阅读和学习的时候,不要把它抛到脑后。如果问题合适,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就算学习及格,注意不要超纲学习。
学习后,认真写答卷写文章。不能说自己学完了就满意了,一切不能表达的思想都是不存在的思想,一切不能让别人评价的成绩都是自欺欺人。
寻找一个领域里的榜样,离自己越近,积极影响越强。如果自己有过成功经历,那最好。我在2011年努力锻炼跑马拉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垃圾在头一年跑进了3小时10分钟。
向有问题意识的人学习。例如罗纳德·科斯那些传统的经济学家,他们考察真实的问题,带着极大的兴趣来解释世界。例如吴军博士,他专栏里留下的思考题,都能让我们留意那些本该认真想一想的问题。我要读一遍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就是看他如何观察市场,如何提出疑问。我要回答“谷歌方法论”和“科学思维课”的专栏提问,与几万名同学一起切磋砥砺。
薛兆丰讲科斯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
科斯坚持的是,我们必须先看到真实的问题才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幻想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然后去解决,解决根本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而这也是他对今天许多经济学者的忠告。
我有个习惯,看到写得好的书,就想研究那个领域。这种以资源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书本和信息相对难得的时代,也许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现在却是很盲目的行为。我不能为了要学区块链,而自己造出诸如“如何用区块链实现婚恋网站信息匹配”之类的问题。不能因为我有能力做跟踪小车,就认定说跑步者都需要一个用来驼书包。
要提出真实的问题,基础是观察,是发现矛盾的能力。这是慢功夫,但我可以立刻踏上改变之路。
第二招:公开初心,及时跟踪和更新
去年我的几个目标和关键指标,哪个都没有完全达成,也许是因为年中我几乎都忘记它们了。吴军博士在专栏里介绍过谷歌公司内部的做法。他们每个人每个季度都会在个人主页上发布OKR——目标和关键结果,然后每个月评估进展。我写了年度OKR却没有跟踪,情况有变后也没有更新。
提倡不忘初心,大概因为忘的时候多。当初想得挺好,末了一看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要把每年、每季度、每月和每周的正面的期待和目标,写下来,发布出来。计划的项目也许做不到,也许会被打脸,但是我不怕,因为我知道没有谁是真正关心你的,包括父母老婆。说出来的话,自己总要努力达成,这个正面期待的作用会避免浪费时间,节省的时间大于写字的时间,它也会让人迸发出更多的生命力,因为我要证明我是对的。说,还是不说,有天壤之别,至于说得好坏,反而不那么重要。
我要每天记录一些信息,也就是按照套路回答几个问题。比如,今天完成了什么主要工作?遇到什么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的事情?待人接物有什么备忘?别小看这每天的记录,有很多小确幸,不想记还真就滑过去了。作一周小结的时候快速浏览一下日记,也就不会那么抓耳挠腮想不出重点。
我要在每周一早晨,写上一周小结和下一周的计划,大概200字,发给领导收藏。我知道领导忙,所以她一般不问我。但是我知道她会看到,我就得长点心,时刻准备接受质询。
OKR不能空喊,要画图表跟踪进展,如果实在完不成,要调整计划,甚至可以删掉项目。我以前花很多时间做计划,但是变化很多,计划常常不了了之。后来干脆不做计划了,这样矫枉过正也不好。有句似非而是的话讲,“计划就是拿来变的”,我要学习。
第三招:逐层深入,根据结果更新优化
我过去读书习惯按部就班,一点一点慢慢来,这样做有读不完的风险,高数考试就没及格,也有效率低的隐患,一部西游记在地铁上读了两个月还什么都没记住。
在IT领域,有个方法叫做“迭代”,大意就是先做出第一个完整版本,带到实际环境中验证,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跟新,再深入或扩展,作出第二个版本,再测验试验,再更新完善。这个方法有三点好处。一是保证在较早的时刻就可以拿出结果。二是每一个版本都是完整的,只有深浅精粗之别,而无半途而废之患。三是努力之处是有的放矢,根据真实的经验作出调整。
读书,我要践行《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的方法。先略读,了解作者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的办法,努力找出我读此书的切入点,和阅读策略。值得用无限时间来读的书很少,即使有,也不知第一遍就要扔下无限的时间,而是日后可以回来多次。这一点我要非常注意:每一遍有特别的目的和收获。不要指望读一遍就放下,那样的书不值得被拿起来。
学技术,我要用全栈营采用的策略。先找个高频小套路,照着教程做一遍,代码都不妨复制粘贴,争取把流程走下来,看到各个动作的直接成果,建立信心,看到拼图全局。然后再争取看着教程自己动手完成一遍,这一遍中会出现很多小错误,在排雷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与技术的深入互动。这个抄代码的过程也许得多循环几遍,才能进入第三阶段,不过随着熟练程度增强,每一遍需要的时间会大幅缩短。第三阶段争取自己背着打出代码,就会发现有好多记不住的地方,也会突然领悟一些动作之间的关系。第四阶段,争取用这个套路变换一下内容,做一个自己的东西,同时参考一些扩展内容。这也可以多次循环,每一次一个小挑战,越来越有胆量扩展得远,也就越来越熟悉这个领域。
写文章,我要养成三个新习惯。第一是先开题,要么是别人的约稿,要么是活动的记录,要么是知乎的问答,如果是自己想到的题目,一定请别人看一看是不是有兴趣。第二是打草稿,要记住第一遍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那就不妨随便一点写,文不加点,错字不改,主谓宾不通顺也没关系,装作自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别评判,别回头,不管不顾地写。第三是冷静一下回头改,从作者的角度理顺逻辑,从编辑的角度改错别字,通顺句意,从读者的角度看看还有什么模糊难走的地方,总之不改三四遍不要发表。
记知识,我要善用Anki软件循环。记忆的关键在于及时重复,anki很好地帮助我们定期重复。这套算法的发明人Piotr Wozniak,给出了20个建议,我要注意的是这样五点。1. 理解之后再做anki卡片,因为提问很重要。2. 卡片是局部,脑子里要有全貌。3. 坚持最小信息原则,一张卡片一个问题。4. 多用相关定义,避免直接定义。5. 跟个人经历碰撞,举例子。Anki是好工具,世界公认,关键在于个人能不能善用。你要是看到红点都不及时打开,那它的提醒和重复就全无意义。
上面这三板斧——问题、初心和迭代,能不能破四困境——低垂的果实、佛系焦虑症、形式主义美和为学不为用?第一个困境里,有了真实问题,用了迭代方法,喊出了积极理想,可能就会跨过低垂的果实,去摘取高层的目标。佛系焦虑症也得解脱。真实问题的连接之中,恐怕佛系不起来,总能拿出完整的成果,也不会焦虑,高悬着初心的大旗,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有问题,形式主义美在我这就不成立了,有迭代,也知道每一遍的目标是什么。在问题驱动的价值观里,还敢喊出学习的口号吗?肯定是用迭代的办法,把知识放在检验的循环之中。这样,第四个困境也得以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