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题多解的挑战,父母也要备课
曲政 / 2017-12-16
当了三年爸,读完这本书,才算开了窍。
图:《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的孩子》封面
儿子叫葡萄,三岁过后,亲子战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前天晚上他突然想起宜芝多的托马斯面包,情不能自已,差点离家出走,打开门要自己下楼。家里三个大人,妈妈怀着二宝,行动不便;外婆正在刷碗,默默观望;我这个当爸的,要做中流砥柱。此时我的直觉反应是:这小混蛋,想起一出是一出,由着你还不反了天!但是采取的第一个姿态是蹲下来抱住他,引导话题转向:“葡萄,你上次吃托马斯蛋糕的时候有没有给爸爸分一点?”他想了想,说:“没有。但是那次你没在家。”好吧,我承认我都忘了他上次什么时候吃的了。我接着吓唬他说:“是啊,那时爸爸出差不在家。可是今天爸爸在家,你买了托马斯蛋糕回来,爸爸要分走一半。不如明天白天再买吧,明天爸爸在外面有活动回来得晚,你就可以自己吃一整个蛋糕了。”葡萄哭声小了一点,可能是想了一想,然后又大声叫起来:“可是我今天就想吃,我今天就想吃托马斯蛋糕,可以吗?可以吗?“我想起了刚刚读过的书,就拿出来试试:”葡萄,爸爸知道你非常想吃托马斯蛋糕,爸爸其实也很爱吃甜食,但是今天太晚了,你看天都黑了,今天先吃一颗甜的巧克力口香糖(指着冰箱高头的黄色MM豆瓶子),咱们明天天亮再去买托马斯蛋糕,好不好?“葡萄望了一眼糖罐,立即收了眼泪,说:”好~“一场风暴,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为何而去。我和葡萄妈相视一笑。
用语言确认孩子的感受,这根救命稻草来自于一本小书,名字很长,叫做《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理解一至五岁的孩子》。别看开本小字体小就小瞧它,它是写给大人看的。作者伊莎贝尔·菲丽奥沙,也是法国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她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1999年出版至今,一直位居法国亚马逊亲子教育类榜首,是持续畅销的经典好书。如果你家里有蒙台梭利,有卡尔·威特这些古典育儿经,觉得他们说得比较玄有点经验主义,那不妨看看现代心理学有什么硬知识,帮我们理解孩子的变化,看看当代教育学有什么软套路,帮我们摆正自己的姿态。
所以,我在这里不是推荐你买,而是推荐你读,读过之后,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共识:1)小孩的大脑在发育变化之中;2)稀缺产生渴求;3)语言是文明的利器。这三点看似简单,要解释具体现象,或者解决具体问题,那就需要专家的理论和家长的经验了。
初为人父时或许有一种偏见,认为只要按照老一辈的指点做,就基本没问题。但是随着孩子成长,能爬,会走,说话,上学,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迎面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凭直觉应对,往往事与愿违。
这本小书《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就是针对父母的抓狂时刻写的。父母直觉的应对措施并没有让孩子停下来,或者反而感到更加被冒犯。作者诚意地指出,孩子没有问题,是我们父母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才造成了问题。理解孩子,理解面对孩子的自己,就是本书的主题。
理解的前题是了解,也就是说我们当父母的要提前备课。如果你发现一个老师没有备课,而只是照本宣科;如果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以生活常识为基础来回答。你会不会对这位老师减少几分尊敬?在为人父母方面,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给孩子买来的绘本,我挺喜欢有字的,因为照着念就好了,但是孩子不大买账。我能把一本几乎无字的书讲上五十遍,每次都有新变化吗?。孩子在超市提出要一根棒棒糖,我不想买,孩子问:爸爸为什么?我说爸爸没带钱。我能解释人类的身体跟不上生活水平的提升,游离糖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失调,我能给出科学的说法吗?
伊莎贝拉这本小书给我最大的提醒,就是要修炼“一题多解”的本事。小时候的考试,只要练习掌握一些基本套路,就能得到一个还过得去的分数。但是要取得真正的理解,就要考验是否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能举一反三,是否可以跨章节跨学科地把知识融会贯通。当家长也是如此。掌握一条家庭传统,可以不做一个“坏爸爸”。但是要孩子有了孩子以后,还能从心底叫爷爷一声“好爸爸”,就要我们今天多下功夫了。
训练一题多解,你需要一些知识要点的例题集。费利奥沙和迪布瓦两人合著的这本书就是亲子交互关系方面的入门读物。这里特别提醒两句。迪布瓦的插画非常传神,你一定要多盯一会,日后随手再翻时,扫到这些画,就一下子能回想起里面的故事和背后的要点。费利奥沙在这里以孩子成长阶段组织各章,半年为期,但是最好不要当作字典来查,而要先通读一遍全书,因为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发展有早有迟,这里没有对和错,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接纳。当某个时刻来临,我们心底可以对自己说:这道题我有备课。
你觉得自己那么厉害,敢不敢接受孩子一题多解的挑战?不至于双手一摊: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试试,读吧。
后记
双十一被“读库”和“得到”剁手,分别败了两千五和两千二。其实,是我主动把自己绑在人家的船上,可能是想求得一种方向感。烧了香,缘分到。13号留意到读库大号的推荐,18号去了上海童书展,19号参加了读库2017读者见面会。
读者见面会后,读库的一位老师叫住我,问我拍的照片,她就是这本书的译者,读小库里好多法语书都是她翻译的。此文也是应她之约而做。
上周四她约稿时,我在西安。我想周六回来就能写,这周三交稿没问题。但是,正如我老婆所料,不到周二我是不会动笔的。周二晚上,我双手一摊,不能熬夜写,影响明天参加GDD的状态。给魏舒老师微信,还好她理解。
昨天偶然翻到和菜头写的电影推荐文《今年你一定不应该错过的电影出现了》,又读一遍,还是非常感动。突然灵光一闪,我怎么不回头看看菜头叔这篇文章的脉络?不看不知道,一看有套路。
- 我是谁?凭什么听我说?
- 它是谁?凭什么关注它?
- 此文目的?我想让你干什么?
- 大众有何偏见?如何破?
- 它的主题有何新意?
- 这个主题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一个高潮点,对作者有什么影响,读者能否共鸣?
- 作为过来人有何忠告?
- 敲钟,留回响。
做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不能年少轻狂了,什么文就该是什么样。原打算用数学的“公理-定理-实例”体系整理此书,动起手来困难重重,刚刚找到三个公理,定理选择哪些就不好说。在套路内发挥,尽可能写出新意,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读库六哥说写作有残酷的规则在。做个文学爱好者,我要从认识和承认边界开始,亡羊补牢吧。
后记的补记:本文应约而写,发表于“读小库”公众号,题目被编辑改为《半夜,我拦住了要出门买面包的儿子》。不久,我的银行卡里收到了三百元稿费。它可能是我不上班以后唯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