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日记是日子的盐

曲政 / 2012-01-02


= _ = 曲政 2011-01-02 于浦东图书馆 == 定义 == 第一时间的第一手生活记录。 == 效用 ==

有诗为证

= 日记——五律一首 = 2012-01-02上午于芳华路站和浦东图书馆 彼苍生养厚,花落尽尘埃。 四季齐流逝,光阴不再来。 立正稍息走,凝神日梦开。 画文如砺智,人事竟生才。

成诗小解: 成句零散,从后往前拼凑而成,韵律颠倒为CDABCDAB。先有“人事景声财”的套路,后想配成对联,后想配出五绝,后发现ABAB不好听,遂增补其他感想,成为五律。 沈复《浮生六记》卷首有云:“苟不记之笔墨,恐复彼苍之厚而”。此句于我心有戚戚焉,为我对日记文体的感情所在。 四季和光阴句互文见意,为了配平仄,同时也增添一点调皮的趣味。在浦东图书馆三楼窗前坐着,外面浮云四开,阳光进来,电动窗帘自顶而下。落地窗子十米多高,窗帘一米半宽,几十条窗经钢丝绳拉动,缓缓降下,齐头并进,室内的光影也随之缓缓变换。我觉得这挺有点意思,用窗帘的升降,模拟了一天的光阴。这里,缓慢的变得稍快了,不易察觉的变得可以凝神感受了。窗帘齐平,各人同室,时间公平,各尽造化。在一天的光阴里我想强调的是“齐”,在四季的变化中我想强调的是“难”。春夏秋冬,各有特色,都需珍惜。因为错过而悔恨,比如秋天的银杏,下一次机会,就得时隔一年,等明年的十二月初了。而明年,明年的自己和树木,将有多么大的不同啊。那时,不是当下的自己,也不是眼前的银杏了。 日记要求思想也守纪律,一门心思地想好,一气呵成地写完。身体能够守纪律,坚持“过午不食”,思想也应该守纪律,专注一致。我以前码字慢,因为写之前没有想好,写了上半句还没有想好下半句,很常见的,下半句被上半句带着就跑了,写的东西越累越多,好多都是被写这个动作带出来的枝杈。老吴的跑步日记用不了那么多时间,也就可以写得更多,然后写得更流畅,更快。这就是姐夫说的能者亦能。我现在写得出,但是慢,费时间。好在我年轻,时间不是最紧要的,多用一些,把功夫练出来,努力的目标是,走入“强者更强”的良性循环。 最后一句其实是最先写的,是写日记这个行为的目的和提要。 笔墨纸砚,岂止是工具,更有其磨砺心智、激发灵感的意义。金庸说,千百年来,世界物质文明变化极大,但是人性的进步是很小的。我更觉得,某些方面,比如批判的逻辑和思考的深度,我们一代不如一代了。有了方便的纸笔,我们把事情和话语写画下来,无需在脑子里反复重复默记了。有了更方便的计算机,我们把书本和影像拷贝下来,进入无纸化办公、手指化规划的时代了。我认为,在激发思考的方面,纸笔优于电脑,在整合记忆方面,头脑优于纸笔。不是我的爷爷姥爷比爸爸妈妈记忆力好,而是因为老辈人不识字。不是爸爸妈妈的比我们判断力强,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太过碎片,一下子难以看清全局的根本。所以,我要写日记,虽然是用电脑写,但是我会用笔和纸来组织想法。虽然是用笔和纸来组织,但是我会先在心里打好腹稿,该记哪些项,各项的重点是什么。 日记本身的主要矛盾,就是生活和文体的矛盾,日常生活是连续的、并发的和复杂的,而日记文体的要求是片段的、逐一的和简明的。以前我的日记没有处理好这个矛盾,也就停留在“记过了”的层面上,缺少后续深度利用的价值。所以这一次,我打算尝试从1所遇的人、2所经的事、3所见的景、4所听的话和5所用的财,这五个维度来建立日记的架构。 诗是形式,形式也是浮云,关键是用心,用心的过程凝结成了诗。这首诗,就是我关于日记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