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谁是美国人

听顾衡讲《谁是美国人》

曲政 / 2020-05-04


《谁是美国人》1:美国人怎么看自己?

image-20200504164029122

据说

中美是两个大国,两国博弈影响世界走势,有必要了解对手/伙伴。美国在历史上帮助中国很大,现在打架中,心态也要放轻松,看长远。

身份认同 indentity 不是国民性 character。身份认同是讲我认定哪类特征是自己人,国民性描述一群人有什么特点。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有三个理论比喻框架:熔炉、沙拉和番茄汤。

番茄汤的底料是番茄,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美国建国前的来定居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的新教徒,是异见者中的异见者。托马斯·杰斐逊叫“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的东西来自于两个方面:新教教义和英国传统。

我想

我们交大跑虫老友会头两年是高度类似的群体,可惜没有定义清楚谁是老友,慢慢流转稀释,来的都是只谈成绩的跑友,不复有当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了。本书名直译是“我们是谁,谁是我们?”这不是小问题,但也不是普通大众该想、能想的问题。我听说身份认同是号召行动的最有效手段,很有必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清楚这种认同基于什么特征。亨廷顿是探讨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分子,从他身上我可以学一些视角,研究我们的小团体问题。

美国大大地帮助过中国

在具体介绍之前,我要说几件你可能不完全知道的事情,平衡一下你的印象: 比如,1909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率先提议各国,把大部分庚子赔款拿出来在中国办教育,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之门; 再比如,1919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在巴黎重新安排国际秩序。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寇松认为,日本已经强大起来,不给它足够的蛋糕就无法维持长久的和平。所以他主张为了保住西方列强在东南亚的利益,把中国全部划给日本。法国对此也表示同意。只有美国总统威尔逊力排众议,坚持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又比如,1924年,美国召集在中国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八个国家,一起与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承诺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并为中国提供贷款,以帮助中国尽早实现代代化。 后面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只说一点吧,中国加入WTO后,短短二十年,人均收入增长了15倍,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中国是怎么富起来的呢?就是靠和别人做生意啊。那么,谁是你最大的客户呢?就是美国嘛。 好,前面说这么多,意思只有一个:把心态放平和、放轻松地,了解美国。

举例说说什么是国民性和身份认同

说到国民性,比如人们说,日本人很有礼貌,法国人很浪漫,英国人有一种脑洞很大的幽默感,等等。那么自己说自己行不行?也行。比如林语堂写的《吾国与吾民》、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当然,鲁迅也喜欢聊这些。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谈论自己的国民性。 而身份认同的目的是识别谁是我们的人,谁不是我们的人。比方说二战时候,有加拿大华裔移民去参军,征兵处的官员就问:“你信我们的上帝吗?”华裔移民就说:“我们信菩萨,我跟你说,观世音菩萨可灵啦!”征兵处的官员一听,眉头皱了皱说:“那你们愿意吃和我们一样的食物吗?你们愿意和我们的女人睡觉吗?”华裔一听吓坏了,说:“大兄弟,我只是来当个兵,你咋这么不见外呢?”你看,这身份认同就没完成,这兵也就没当上。

番茄汤理论解释了创始人基因现象

他支持的理论叫番茄汤理论。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国人煮了一锅番茄汤,后面来的意大利人往锅里甩个鸡蛋,爱尔兰人加一勺奶油,中国人切了三个土豆,韩国人趁人不注意又扔进去两小碟泡菜。这锅汤,内容变丰富了,味道也变了,但它仍然还是一锅番茄汤。也就是说,它最初的本质并没有变。 这个番茄汤理论,让我想起了哈耶克。他把秩序分为两种,一种叫元秩序,另一种叫次生秩序。哈耶克认为,次生秩序不仅产生于元秩序,并且次生秩序的进化也会受到元秩序的强力约束。 文化地理学家威尔伯·泽林斯基也提出过一个“第一有效定居理论”。这个理论的意思是:在一个新成立的社会中,第一批人,你不管人有多少,他们的特性,他们当初立下的各种规矩,对这个社会后面的走向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你看,泽林斯基和哈耶克其实是一个意思。【创始人基因啊】

定居者不融入原住民

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亨廷顿先做了一个概念的梳理。福兰克林·罗斯福说过这么一句话:“请记住,永远记住,我们大家,都是移民的后代。”亨廷顿说,罗斯福这句话是错的。 怎么错了呢?因为移民是指去加入一个已有的社会。鲁滨逊漂流到绝望岛,你说鲁滨逊是移民到绝望岛,这就是搞笑了。登陆一个没有人的荒岛并住下来,这个叫定居。 同样道理,1620年坐着五月花号在波士顿登陆的英国人,虽然遇到了印第安人,但是他们可没加入印第安社会啊。而是靠买土地抢土地,把印第安人赶走,在荒野上建立起了定居点。所以这批人就不能叫移民,也应该和鲁滨逊一样,叫定居者。最开始这锅番茄汤,就是这批定居者熬的。

与一批类似的人一起建设新世界一定感觉很好

这么着,去掉印第安人,去掉黑人,1776年美国建国时差不多有300万白人。这300万白人,就构成了美国宪法开头的那三个单词:we the people,也就是番茄汤里的番茄。 这300万白人,同质化程度是非常高的。前面说了,美国是宗教矛盾的产物,是新教徒在欧洲受迫害的结果。所以不奇怪的是,在这批最初的定居者中, 98%是新教徒。 另外,一开始人少,捡到篮里都是菜,只要是个白人,来了都欢迎。但是,建国100年后,美国成气候了,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往美国跑,美国就开始挑挑拣拣了。从1880年开始,美国国会对移民额度做了限制,每年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82%给了北欧和西欧,也就是英裔、德裔、斯堪的纳维亚裔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而当时被视为劣等的拉丁裔、斯拉夫裔和爱尔兰裔,虽然也是白人,只分到了16%。 这样,宗教上拦一道,人种上再拦一道,早期美国定居者中盎格鲁-撒克逊人种的新教徒比例就非常高。这些人被简称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美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就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们国家如此团结一致的人民,他们有共同的祖先,讲同样的语言,信仰同一个宗教,遵从同样的治理原则,习俗风尚非常接近……”

少数派更珍视传统?

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次“礼失,求诸野”的现象。比如中国古代的某些习俗,反而日本保留得更多;西班牙人对古罗马的风俗和语言的忠诚甚至超过了意大利人;托克维尔说:“老法兰西在魁北克,我们才是新的那一个”;等等。 早期移民美国的英国人,对英国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同样的狂热。在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中,土地所有制、耕作样式、政府体制、文学、风俗、祷告词……样样都是英格兰式的。另外,美国人不仅完全继承了英国的司法体系,更是把英国传统中自由人的基本权利提炼成文。这就是美国宪法第一到第十修正案的内容。

【外地校友会更团结】

《谁是美国人》2:美国信念是怎么形成的?

image-20200505113532723

据说

  1. 美国刚建国时,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是个超国家组织。由于敌人、宪法、制度【?】、宗教等多方面的塑造【塑造:新教教义和英国传统的本土化过程】,美国的身份认同才逐渐形成。
  2. 内战对美国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也奠定了民权的基础【后半句没读出来】。
  3. 美国精神的核心是新教精神,基督教,为美国的秩序【五条】提供了最大的根基。

美利坚合众国名称的由来

人总是因为买卖而聚集,因为观点而离散。【经贸交流促成合作,意识形态引发对抗。】比方说大家投票,吃完饭的油手应该抹在袖口上还是衣襟上,主张抹在袖口上的输了。回到家里越想越气,明天开始,吃完饭手上的油就只能抹在衣襟上了,这日子还能过吗?【想不开,好形象】不能过!立马动手把家当往马车上装。反正人少地多,搬个家也容易。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况。

这么着,一盘散沙越来越散越来越散。到了独立战争,要和英国人打仗了,这才想起来要团结,于是召开大陆会议。 但是搞笑的是,在这个团结的大会上,各殖民地派来的代表最害怕的不是万一团结不起来怎么办,而是怕团结得大发了怎么办。所以达成的第一个共识是,咱们联合在一起,可不是组成一个国家啊!咱们形成的文件里,一定要避免出现nation字样,而代之以The United States。【国名原来如此:美利坚人的各州联合】

那是不是美国人打心眼儿里就拒斥国家这个概念呢?并不是!他们认为他们的国家早就有了,就是自己的殖民地。 独立战争打赢了之后,总司令华盛顿打算举行个仪式,让士兵们向新成立的联邦效忠,这个命令就没传达下去。因为他的传令兵说:“我的国家是弗吉尼亚,我可不向什么联邦效忠。”华盛顿想了想,也就算了。不光是小兵这么想,托马斯·杰斐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当上美利坚第三任总统,他也认为自己的nation是弗吉尼亚。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联邦只是个超国家组织,类似于现在的欧盟。【欧盟想变成美国吗?】

要独立起高调,为内战埋隐患

打起来之后,英国就问“为什么呀为什么?!”【问号和叹号有情绪。】美国这边也实在是找不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理由。【那为什么独立宣言里花大篇幅控诉英国?没道理就别白纸黑字给人把柄啊。】就好比翠花和大柱子闹离婚。人家大柱子也不家暴,工资卡上交,家务活全包。每次翠花一瞪眼,还没来得及说为什么不高兴呢,大柱子“咚”的一声就跪下了。翠花上哪儿找离婚的理由呢?那就只能往人生观价值观上扯。“大柱子庸俗,天天刷抖音,不上进!你看隔壁二栓子多要强,顾衡老师的课一天听八遍”。【这个要求有点“作”了,顾老师拿自己开涮。】 英美“离婚”也是这个路数。因为英国实在是没做错什么,美国那边就只能硬说英国是暴政,践踏了自由和法治原则。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们只是在捍卫英国的传统价值观。这一抵抗运动只是要维护每个英国人都会赞成的英国宪制……维护英格兰人的自由权利。”

这就像一个人唱歌,一开头把调子给起高了,后面麻烦就来了。【这个比喻好形象。我的调子起高了,偷偷降下去就好了,一般没人记得住一开始说过什么。】《独立宣言》说得特别高大上:“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那打独立战争之前,英国就已经废掉了奴隶制,打赢了独立战争之后,就有人问了,咱说好的“人人生而平等”,那黑人算不算人?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的人说黑人不算人,所以奴隶制没问题;有的人却无法被“黑人不算人”说服。奴隶制,成了扎在很多白人良心上的一根刺。华盛顿就预言过,奴隶制将成为美国最大的隐患。华盛顿死的时候立了个遗嘱,说等我老婆死了,我们家的奴隶全部解放。结果他老婆根本没等,第二天就把家里奴隶都解放了。【不怕贼愉,就怕贼惦记。让家里奴隶盼着我死那天,提心吊胆的日子过不好,不如早让他们自作选择。】

内战不是必然的?代价也不是必须的?

第一次大觉醒,就是独立战争;而第二次宗教大觉醒的直接成果,就是废奴。那会儿,各种宗教团体在上帝的感召下,纷纷成立废奴协会。斯托夫人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被改编成剧本,一场一场地演。大家拿着毛巾去看戏,鼻涕一把泪一把,哭得稀里哗啦的。总之,北方废奴的情绪日益高涨。

但是废奴这里面,真的没有什么经济因素的考量。说北方需要自由的黑人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是无稽之谈。林肯总统的想法也还是让获得自由的黑人返回非洲。早在1821年,美国人就用烟草、朗姆酒和一些小镜子,大概也就值个300美元吧,从一个非洲酋长手上换了一块土地,用来安置获得自由的黑人。这块地,就是现在的利比里亚。 不过,这个黑人返回非洲的计划最终没能实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非洲生活太苦了。要知道,南方的黑奴,苦是苦累是累,但是肉吃得比同期的意大利人还多。你把他们送回利比里亚,总共才100平方英里巴掌大的地方,怎么生存也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很多黑人并不愿意回去。

本来,南方蓄奴州的诉求只是脱离联邦,那你宣布一下就好了,谁能把你怎么样呢?【分裂国家在他们那里,在那个时候不是什么大事?】现在回头看,实在是搞不懂南方佬为什么要率先开火。【听罗胖节目里说过,第一次出兵就像去郊游,没想开火。】一开火,后面就没法收拾了。平民不算,双方士兵就死了60多万,伤亡人数比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伤亡人数加起来还要多。考虑到那时候人口基数少,这个代价实在是过于惨烈。就好比翠花和大柱子闹离婚,一失手,把娃给打成植物人了。双方心里都是充满了悔恨,离婚这茬就谁都不提了。【没打死,孩子还得一起照顾。要是死了,就真没法过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人》三部曲的作者布尔斯廷就说:“内战,是造就这个国家最昂贵的材料。”

美国与众不同,与各国都不同

托克维尔说:“我一到美国,引起我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之深。我待得越久,就越是能看清它巨大的政治后果。在法国,宗教与自由是对立的,可是在美国,他们很成功地将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结合到了一起。”【法国的宗教是天主教吧。美国的新教是英国国教,是加尔文的新教,还是路德宗?】 正是出于对上帝的信仰,让美国人自觉使命在肩【爱做世界警察,爱做国际慈善。】,要重建耶路撒冷,要按照上帝的旨意在尘世间建造“山巅之城”。我们之后介绍拉塞尔·柯克的时候,还会再强调这一点。基督教,为美国的秩序提供了最大的根基。看不清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美国。【要跟美国人交心,得像他们一样熟读圣经,还得明白他们的解释。】 也正是出于对上帝的信仰,让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了十四条,要在全球范围内以民族自决的原则取代帝国主义殖民,直接扩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扩大?是说没参战的殖民地也受到了震动?】又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灾难。【是说国联事与愿违?】但美国在打赢了二战和冷战之后,领导全球建立起了全球贸易体系。这个全球贸易体系让全人类在70年里避免了全面战争,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发展。【现在他要拆散这个不再由他主导的体系?】 保罗·约翰逊说:“美国是一个敬畏上帝的国家,从各方面看都是这样。这是美国与众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是共识】我想,是最重要的原因。【这句是个人观点。】” 关于美国人的特性,或者说身份认同的基础,著名政治学者利普塞特总结为五条: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而这五条内容,全部来自于新教主张。20世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正是因为这五条,因为美国人如此信仰上帝,而被深刻地改变了。

《谁是美国人》3:民权运动带来什么问题?

image-20200508083029796

据说重点:WEP、白馒头、撕裂

1)从 17 世纪到止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核心身份认同从 WASP 扩展到了 WEP,淡化了盎格鲁-撒克逊这个人种概念,保留了“白种人”和“新教徒”这两重身份。

2)黑人从理论上获得权利,到权利真正落实,经过了漫长的一百年,导致 60 年代平权运动以十分暴烈的方式展开。

3)平权运动开展得比较激进,导致美国付出了社会撕裂的代价,至今难以愈合。

逻辑脉络:同化,同化,到黑人这开始失败

美国建国以后一百多年一直在炖番茄汤,同化从南欧和东欧来美的移民,教他们讲英语,引导他们向新教信仰靠拢。黑人解放、二战战场和几代通婚,让欧裔整体完成了融合。但那是宗教和语言的融合,人种的融合却不简单,基于肤色的歧视一直都在。没有通婚,就没有真正的融合。黑人的选举权拖了一百年才落实,平权动运动过于激进,没有享受到美国共和体制差异性的缓冲保护,白人与黑人心理上互相隔离,导致社会撕裂的代价。

美国的英语教育帮助其它欧洲人同化/融入社会

虽然在这100年间,一直有大量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东欧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斯拉夫人,以及犹太人涌入美国,但 WASP们有意识地打散了他们,并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已有的社区。 当时大公司自己给移民办英语班。小公司雇的新移民少,凑不齐一个班,就资助社区夜校。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移民的英语教育。联邦劳工部下面还专门设置了归化局,帮助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区。

黑人获得自由成了 WASP 解除对其它白人歧视的助力;第三次宗教大觉醒融合了所有白人(其它语言和信仰的欧洲人 + 白女人)

第三次,可以说是对废奴的一个反弹,就是在黑人获得自由后,社会主流开始极力宣扬白人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美国出生的白人的优越性。本来,在白人之间,WASP对白人移民是有歧视的。打完内战,因为黑人自由了,WASP就收敛了对清教优越性的强调,转而对其他白人采取更加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不管你是哪儿人,信什么教,只要你是在美国出生的白人,那我们就都一样。所谓的进步主义、平民主义,其实是这么个东西。 1868年通过宪法第四修正案,黑人成年男性有了选举权。那么,第三次宗教大觉醒强调的是基于肤色的认同,那么,黑男人有了投票权而白女人还没有,这逻辑上就说不通了。所以,女性平权、进一步的民主化,也就成了第三次宗教大觉醒的主要政治诉求和成果。

但是,基于宗教和种族的歧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消除的。所以,对意大利裔和爱尔兰裔白人的歧视,在长时间内也一直是存在的。 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一直到了二战,征兵处的官员就问意大利和爱尔兰裔移民的孩子:“你们愿意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吗?”他们说:“愿意愿意”。官员又问:“你们愿意跟我们的女人睡觉吗?”他们说:“愿意愿意”。这么着,身份认同就完成了,就上战场了。大家并肩作战,一起流血流汗。【吃饭是文化,生娃是通婚。加上战场性命相托,这情谊就算种下来了。】 加上白人之间的通婚,两三代下来,导致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上比较彻底淡化,杂交成了欧裔美国人。也就是说,虽然WASP被WEP(White Europe Protestant)取代,也就是“盎格鲁-萨克逊”被“欧裔”取代,但是开头的“白”和结尾的“新”却没有变。甚至天主教在美国也变了味儿,梵蒂冈教廷一再抱怨说,美国的天主教教会被新教严重污染了。我们看黑手党题材的电影,里面经常出现的情节就是,美国黑手党回到西西里老家,和当地黑手党会有沟通困难。

黑人的权利只有纸面意义,伤害大,平权运动事实上让同化黑人的过程失败了

相比于对其他白人的同化,WASP们对其他种族的同化却并不成功,或者说,心里根本就不想与之同化。毕竟肤色不一样,而且,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人种学,坚信白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接下来是蒙古人种、黑人和印第安人种。那么,肤色不同的人之间,通婚就非常困难。如果不能通婚,那就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

黑人因为在内战中上战场打仗,战后获得了投票权。但是这个投票权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当时南方各州县政府对黑人投票做了各种限制,比如要考试,确定一个人能不能准确理解宪法、理解三权分立、理解公民概念。但是当时黑人普遍不识字,哪里通得过考试。好容易有几个识字的,出来投票的话还会有3K党蒙着脑袋出来揍他们,甚至晚上去把人家房子烧了。 所以你看,打完仗卖完命之后,黑人却成了白人间融合的工具,被再一次利用了。黑人政治上的平权,还是要等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平权运动之后,才得到了彻底解决。 但是,好比有个大白馒头,你一直不给人家,也就算了。现在你把馒头放到人家手上,又朝上面撒尿,让人家吃不成。这个就引发了极大的怨恨。从1868年宪法第四修正案黑人有了投票权的纸面富贵,到1964年《民权法案》和1965年《选举权法案》的权利落到实处,时间拖了整整100年。这个给馒头再撒尿的做法,对黑人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亚裔不愿融入,威胁美国文化,干脆赶走

相比于黑人的积极求融入求平权,历史上,咱们华人就显得很消极。WASP们心里歧视华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咱们华人也缺乏融入的意愿,聚在一起就弄个唐人街,也不学英语,赚了钱也不消费,攒着回老家娶媳妇。 在美国人看来,华人长得也像印第安人,行为举止也像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效忠自己的部落,华人则是效忠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美国干脆在1875年就弄了个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和一切亚裔移民,理由就是因为华人“格格不入,单独群居,固守其本国风俗习惯,不可能被同化,将构成对我们文明的威胁”。 其实不光是华人,所有的亚裔美国都不要。西奥多·罗斯福在任期间,也专门和日本打过招呼。说你们日本人来移民我们也是赶走,所以干脆你们政府自己拦着点,免得到时候双方脸上不好看。针对亚洲人移民的禁令,一直到1952年才取消。也就是说,一直到20世纪中叶,美国一直是个白人社会。

本来各州的差异性可以为平权运动提供缓冲

按理说,美国的政体是共和制。也就是说,各州之间的差异,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是它政治体制的魅力所在。但是,当马丁·路德·金发起平权运动时,美国社会却已经丧失了共和政体所应有的缓冲能力,社会撕裂变得无法避免。原因有这么几个:

  1. 【州的独立性减弱甚至丧失】前面说过,内战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内战之后,各州脱离联邦在政治上已经是不可想象的选项了。再加上进入20世纪后,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外部强大的敌人,和随之而来的全球领导地位,都极大地强化了全体美国人对“美国”的身份认同。杰弗逊时代的人们把州视为自己的祖国,而把联邦视为欧盟那样的超国家机构,这样的想法已经完全被抛弃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魁北克、加泰罗尼亚和苏格兰闹独立,闹得风声水起。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闹独立,却只是个笑话;

  2. 【罗斯福新政扩权、建联邦级福利】罗斯福利用大萧条和二战,极度扩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把联邦权力与福利制度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了一起。詹姆士·麦迪逊曾经把人类必须要有一个政府才能实现有效治理视为人类这个物种非常卑劣的证据。如果他从棺材里爬出来,看到今天联邦政府规模如此之大、权力如此之大,肯定会目瞪口呆。今天的美国,绝不是当年的国父,那批“异见者中的异见者、新教徒中的新教徒”想要的东西。但是正如以赛亚·伯林所预见的那样,罗斯福生前虽然被痛恨,但他死后却会被爱戴,他搞的那些新政,永久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

  3. 【对黑人伤害太久】在过去的100年间,把馒头给了黑人,却朝上面撒尿,让人家吃不成。这造成的巨大的情感伤害,使得与黑人的和解已经成为不可能;

  4. 【最高法不踩刹车】之前我们提到过,20世纪60年代的最高法院正好是厄尔·沃伦当首席大法官的时期,把刹车当油门踩。使得各州差异化对待黑人,让黑白融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为不可能。

就这样,平权运动以十分暴烈的方式展开了。表面看,黑人大获全胜,种族隔离被禁止,《选举权法案》还规定了,如果一个选区黑人投票率低于平均数的50%就无效。另外,为了保证能选出黑人议员,还特意依照种族来划分了选区。种族隔离被取消后,黑人纷纷搬进城市,但是期待中的黑白混合却并没有发生。一个社区中只要黑人比例达到25%,白人就用脚投票,搬到郊区去了。以前的隔离是外部的,现在的隔离,却藏在人们心里。平权运动的激进,导致美国付出了社会撕裂的代价,至今难以愈合。番茄汤被倒掉,换上了沙拉。说这些,并不是说民权运动不好,取消种族隔离不好。而是说,正是因为前面欠债太多了,所以搞个分期付款会更好些。要有个步骤和过程,比如对待黑人的态度,联邦强制一个80分的底线就可以了,要允许各州有个20分的自主浮动,现在在联邦层面搞一刀切,后面的社会割裂也就难以避免了。

《谁是美国人》4:美国的撕裂会越来越严重吗?

据说重点:对手、亚认同、墨西哥裔

1)冷战结束,美国不再有强大的对手。维持一个强大的政府、维持美国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必要性下降了。

2)对国家认同的下降,导致了亚认同的兴起。这种逆转的趋势,被迅速政治化了。

3)由于历史、文化、宗教等原因,墨西哥裔移民缺乏与美国主流社会整合的意愿。大量墨西哥裔移民的集中涌入,加速了美国从番茄汤向沙拉的转化。

逻辑脉络:番茄汤变沙拉

美国不是熔炉,曾经是一锅番茄汤,现在向沙拉转变。对黑人的拆散融合被叫停,不过那只是时间问题。国家认同弱化向沙拉转变的趋势有四方面可能的原因:1)没有强敌,亚认同兴起;2)政治家利用差异来分化成少数群体;3)全球化;4)大量墨西哥裔难被同化。宗教是解药吗?有可能。

美国不是熔炉:它不是移民国家,它有主流色彩

这一期,咱们继续介绍塞缪尔·亨廷顿的名著《谁是美国人》。前面我们提到过,关于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一共有三种理论,除了番茄汤理论,另两个是熔炉理论和沙拉理论。 但是亨廷顿首先就否定了这个熔炉理论,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人口比例:美国现有人口,有一半是300万WASP定居者和70万黑奴的后代,移民只占一半。从1820年到2000年,美国公民中外国出生者的占比仅略高于10%,所以说美国是“移民之国”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次,前面咱们也介绍过文化地理学家威尔伯·泽林斯基提出过的一个“第一有效定居理论”。根据这个理论,虽然最初定居者的后代只占现在人口的一半,但是其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一半。 截至目前,有85%的美国人是新教徒,远超过一半。这说明了首批定居者在文化上对移民的有效同化和影响。另外,正因为美国是个新教国家,所以对新教徒就格外有吸引力。比如韩国的移民,基督徒与佛教徒的比例达到10:1。即使是阿拉伯裔移民,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比例也达到了2:1。都是远超移民原住地比例的。 所以说,关于美国人的身份认同,还是番茄汤理论更靠谱。

对异族异教的拆散同化被平权运动叫停,但黑人融合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个番茄汤在上世纪60年代的平权运动中却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挑战。就是对黑人的同化失败了。 民权运动兴起后,为了防止白人继续欺负黑人,国会专门出台了新的《选举法案》,规定如果黑人投票率不足投票平均率的一半,则选举不算数。另外,《选举法案》还强行规定了以种族重新划分选区。 如此一来,以前WASP对异族和异教白人的拆散同化手段,到黑人这里实际就被叫停了。美国人的身份认同,首次出现了白种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两个彼此隔阂的群体。这是番茄汤第一次改成了沙拉。 如果只是黑人与白人融合的问题,倒也不是啥大事儿。因为,黑人自从黑奴时代,就已经普遍信仰新教了。在宗教层面,黑白美国人是相通的。 另外,美国白人也普遍承认以前干了很多不是人的事儿,真心诚意地愿意补偿。这就像两口子打架,大柱子把翠花打了。那现在知道错了,洗衣板也跪了,LV包包也买了,一吃完饭就洗碗,翠花早晚有消气儿的那一天。总的看来,黑白美国人之间的历史积怨在减少,融合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有国家认同与身份亚认同,差在一个足够强大的敌人

首先是冷战结束,放眼全球,美国不再有强大的对手。维持一个强大政府、维持美国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必要性下降了。虽然本·拉登闹腾的时候,美国人爱国主义情绪也空前高涨,但维持不了多久。作为一种外部威胁,恐怖主义和冷战时期的核威胁,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国家认同的下降,导致了亚认同的兴起。就像一棵树,顶端优势被去掉之后,身份就枝蔓旁生起来。种族、语言、文化甚至性取向等等之前没那么重要的参数,现在变得重要起来。以前“合众为一”的趋势被逆转。

政治家利用对黑人的补尝心理,事情过分了

这种逆转的趋势,被迅速政治化了。总的说来,就是共和党还是老一套,煮番茄汤,搞同化。但是民主党因为没抢到WASP这块最大的饼,所以就反其道而行之,搞分化。 黑人真正得到了投票权之后,为了拿到这批选票,民主党就极力主张对黑人进行补偿。黑人考大学,考80分等于白人的100分。考上之后,教科书里全是写白人的内容,不开心,怎么办呢?改教材!于是,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取消了美国史课程,改成了少数民族文化史之类。 从小学到大学,教材改得有多么邪乎呢?亨廷顿在书里举了这么个例子:1990年,在常春藤学校里针对学生发起了一个调查。发现只有25%的学生知道“民有、民治和民享”这句话是谁说的,1/3的学生竟然不知道美国是三权分立的。这可是常春藤啊!另外,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独立战争最后一仗的指挥官是华盛顿。但是,90%的学生却知道罗莎·帕克斯——那个拒绝在公共汽车上给白人让座的黑人女裁缝。以前欺负过黑人,补偿应该不应该?应该!但是搞到这种程度,就太过分了。

同性恋被政治化后反而得不到想得、应得的结果

美国黑人占比13%,这是很大的票仓。把黑人都争取过来之后,民主党发现票还是不够。怎么办呢?想起同性恋群体来了。以前欺负过黑人,要补偿。那以前欺负过同性恋要不要补偿呢?当然要! 但是同性恋毕竟人太少,男同只有4%,女同只有2.5%,怎么办呢?就搞酷儿理论,花样百出,硬是整出50多个性别身份来。 “大夫,我平常好好的,是个纯爷们儿,但是一撒尿就觉得自己其实是个女儿身,老想往女厕所跑,你说这是咋回事儿哩?”要是咱们这边的大夫,几句话就打发了。但是美国大夫会说“啊呀,你这个是酷儿啊,可时髦可复杂呢!来来来,先把这摞量表做了,咱好好分析分析”。搞得大家云山雾罩,昏头胀脑。哈佛大学让新生填个入学登记表,性别一栏就难住了。想半天,搞出三栏来:男、女、自定义。你说啥就是啥吧…… 合众为一,以WASP的标准将异质进行同化,这是共和党的做法。民主党在白人新教徒这块最大的饼上抢不过共和党,就四处找劫材,以各个角度制造少数群体,然后打着保护多元文化、多维度个人身份为由,大搞分化。 从政治策略来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同性恋被政治化、变成了身份政治的象征和符号之后,他们的利益却受损了。本来,同性恋想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是异性恋群体的理解和接纳。之前在介绍《誓言》的时候我也提到过,最高法院一纸判决下来之后,同性恋者表面上赢得了结婚权,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与异性恋群体的割裂,反而成了政治游戏的受害者。

上台前取悦选民,上台后伤害选民,说“民粹”至少满足这两点

同性恋法案通过后,我就断言民主党将输掉下一届总统大选。因为WASP们,尤其是福音派教徒们会被激怒,然后出来投票。就像当年他们把里根和小布什送上总统宝座时一样。 当年我预测特朗普会当选,被好多人嘲笑,说我脑子进水了。等特朗普真的当选了,这些人又说他是靠搞民粹上的台。 这里我说一句题外话,以后你再看到谁说特朗普搞民粹,你大可以认定这个人既不懂美国政治,也不懂什么叫民粹。民粹虽然难以被定义,但有两条总是不能少的。第一,靠不负责地取悦选民上台;第二,上台后总是会伤害到支持他的选民。特朗普坚持的是美国建国以来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的新教核心价值观,能被扣上民粹的帽子,这不是滑稽吗? 反而是民主党,为了得到选票,大谈所谓的文化多元和身份多元,不负责任地取悦黑人和同性恋等少数群体,最终加深了少数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隔阂,造成了对少数族群的伤害。这个,才叫民粹。亨廷顿就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挖空心思,采取各种措施来解构自己所管理的人民,这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无前例的。”

达沃斯人否认国家认同

除了这两个原因,亨廷顿说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化。全球化与政客为了争取选票故意制造群体割裂逻辑有所不同。因为全球化必然是超越国家的,所以就倾向于否认国家认同。这方面,亨廷顿举的例子是福特公司。 福特公司主要客群是国内用户时,可爱国呢。现在海外市场大了,让它挂个国旗都不肯,怕引起外国客户反感。因为美国是全球化的引擎,为跨国公司工作的人就很多。亨廷顿估计,仅白领就有2000万左右。这些人,被称为“达沃斯人”。

墨西哥裔难被同化:他们人多,只说西班牙语,有还乡团心态,信天主教,有民主党支持。

最后一个原因,亨廷顿说现在最主要的移民群体,具体来说就是墨西哥裔。非常难以被同化。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 虽然南美国家移民美国的人数非常多,比如牙买加,竟然有23%的国民生活在美国,而墨西哥裔只有9.4%,但是墨西哥人口基数大,所以全国人口有1/10跑到美国来,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所以才会出现在洛杉矶踢场球,墨西哥队却成了主场的情况发生;

第二, 这些拉美裔集中居住,不与美国原住民融合。最开始,是古巴卡斯特罗上台后,把他的反对者、罪犯,甚至弱智和精神病人,一船一船地往美国送。美国没办法,辟出一块迈阿密来接纳这些古巴人。这让拉美裔移民和非法移民就有了一个桥头堡。随着拉美裔移民的聚集,学习英语已经没有必要,当地政客反而要求提供双语教育。门店招牌甚至选票,都要印上英语和西语。以至于在迈阿密,只会英语的比只会西班牙语的找工作还要困难,在迈阿密,英语竟然成了外语;

第三, 历史上,新墨西哥、佛罗里达这些地方,都是美国从墨西哥抢过去的。墨西哥人来了之后就不是移民心态,而是还乡团心态。这更是加剧了融合的困难;

第四, 拉美裔信奉天主教,相信贫穷就是死后上天堂的通行证。这和新教徒认为努力工作才能证成神恩的想法就大相径庭。新教徒以领补贴为耻。墨西哥裔却不这么想,前一阵子,各地墨西哥裔纷纷上街举行游行示威,说凭啥不给俺们非法移民发食品券?非法移民怎么了,非法移民就不是爹生妈养的啦?美国人觉得实在是难以理解;

第五, 人数越来越多的墨西哥裔又被民主党盯上了。特朗普要建墙,民主党就主张取消美墨边界。这就相当于大柱子和二栓子竞争小区业委会主任,大柱子眼瞅着要输,就说“凭啥外卖小哥和捡破烂的没有投票权?他们也是靠咱们小区生活啊!”为了争取这部分选民,民主党又把多元文化、多种身份这套说辞端出来了,大力推动双语教育,大力主张给非法移民公民权。他们这方面已经尝过了甜头。加利福尼亚以前是投共和党的深红州,就是因为给了几百万非法移民身份,加利福尼亚从此变成了民主党的铁杆票仓。

 美国曾经的社会主流如今被边缘化了,共和党依靠宗教的力量,这是终极解法吗?

美国社会的沙拉化,还有可能逆转吗? 亨廷顿似乎持悲观的态度。因为,一个种族和文化如此多元的国家,无法单靠意识形态来维系身份共识。也就是说,单靠we the people这一纸宪法,是不够的。而白人至上,甚至盎格鲁-撒克逊的老路也是想都不用想,完全走不通。 那么剩下的出路,也只有从新教中去找了。这就是拉塞尔·柯克一再强调宗教重要性的原因所在。从里根,到小布什,再到特朗普,传统共和党必须越来越依仗宗教的力量,尤其是福音派的力量才能赢得选举。这暴露出美国政治生态恶化和极端化的迹象。 曾经的社会主流——既能得到宗教人士的认可,也能与自由派有效沟通的温和而世俗的共和党人,也就是奥康纳和苏特大法官那样的共和党人,如今被边缘化了。 柯克自信地认为,只要对上帝的信仰还在,美国就没问题。但是亨廷顿似乎没有这样乐观。《谁是美国人》,这本书最终是以一个问号作为结束的。

全书目录

四节导图

image-2020050815134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