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刷书的心法和技法

在 423 读书日看罗振宇讲他的刷书大法

曲政 / 2020-04-23


目的明确

1. 所有的书都值得看一眼。如果这一眼对上了,那请赶紧离开这张清单。这张清单只讲刷书,不讲阅读。

现在网上那么多信息,为什么说“所有的书都值得看一眼”?

书是一组“共识”,是很多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的人,共同合作捧到我们面前的。倒逼你一定要关注。

书是地图上的一盏灯,为你将来在这个知识领域里面开疆拓土,就埋下了一支伏兵。

2. 在求知问题上,快是很多困境的解药。正如在经济问题上,规模是很多困境的解药。

要快是因为多,快也是积累

认识一个人,知道他们的姓名,然后丢开,如果有缘常见面,就成了点头之交,如果有过一次合作或者共同的经历,就多了解了一点。如果你某一次遇到难题,会突然想到他。甚至只是你发一个朋友圈,他响应了。或许会给你帮特别大的忙。这不就是,我们一生结交朋友的常态吗?那些要求你捧读每一本书,就必须逐字阅读,消耗大量时间的人,就相当于要求你认识每一个人,都必须跟他谈恋爱。说到谈恋爱,其实也是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就偏偏相信“表白”的力量?1000朵玫瑰,精心设计的仪式,在对方完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就要牵手成功。这怎么可能?在真实世界里,没有什么冲锋号,所有的仪式都是提前机缘的准时绽放,都是凯旋曲。一本书,如果你没有事先培植的机缘,你再勤奋也是看不懂的。所以,多刷、快刷,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尽快地编制你对这个世界的索引。

手法特点

3. 如果是在手机上阅读,调成上下滑动模式。如果是在桌面阅读,建议換个大屏幕。

刷就是从头划到尾

如果你上下班路上经过一家书店,养成习惯,每天进去逛逛。如果不方便,那么「得到」电子书会员是一个好选择。每天定量刷20本,我们说的刷,就是打开,然后从头划到尾。就这么简单。

翻书是技术限制的遗产?【我总怕滚屏过头。】

这里有一个建议,就是把电子书阅读设置成上下滑动。为什么?这符合我们平时刷瀑布流信息的习惯,速度会快很多。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阻断感。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新东西从旧东西演化过来,会有很多“皇帝的新装”留了下来。向右向左翻书就是。那是一个技术局限带来的阅读方式,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你还想快,那有一个进阶方法,就是买一个大的桌面屏幕。你想想看,几千字铺满一个屏幕等你检阅的感觉。视野一旦扩大,这不是说你的阅读速度会快,而是你更容易判断哪些是有趣的,哪些是可以跳过的。如沙场秋点兵。如果打眼看过去,没有什么能留住你的注意力,就翻下一页,有的书十分钟就翻完了。

4. 没有多少书值得你刷完。从序言开始,一本书对你的价值就在递减。当断则断。

不刷完也行,挑好的读。

开头就是一本书的广告,有好东西,一开头就肯定是端出来的。其次,作者也是人。写本书是个大工程,越写到后来越没劲儿。这就是先吃肉,后啃骨头,再喝汤的基本方法。

5. 那什么样的书值得“刷”完呢?刷完序言和第一章,然后跳到倒数第二章判断一下。

请注意,不是说他从头到尾都好。而是说作者的力量均衡。

6. 成年人的阅读,不是爬山,而是逛街。没有人对你承诺山顶的风景,但要相信有趣的店铺会留住你的脚步。

过去,在一堆书里面挑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还叫做“寻宝”。它和逛街有什么区别?寻宝,宝藏是把自己藏起来的。而一条商业界上的商家,要主动把好东西放到面上来,这是现在的阅读环境和过去最大的不同。 逛街的人最大的底气是,我不用自己去每家店里翻找,只要我经常逛,不可能错过这条街上真正的好东西。 所以,放心去逛。只要来得多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不会错过的。当然,这个过程中,你也要积累自己的算法。

作者关系

7. 要有自己的“部下型作者”:把最好的作者当成你的司机、保姆和哨探。刷书如大帅临阵,良将如云。

书是什么,书的背后是人。读书,不仅是学习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交方法。

在我的世界里,我是“帝王”,我有我的精神王国的“疆土”,我派出信得过的“大将”为我驻守边关。如果有事,发个奏折,六百里加急探马来报。每一个防区,我通常只信任一个人。其他人想上位,要获得我的信任,我才派他上任。说实话,这样的人在我读书的经历中并不多,我算了一下不超过20个人。「得到」不是平台,才不会搞什么众声喧哗,自由涌现,而是把每一位用户当成皇上,我们和老师们“听令”。

8. 要有自己的“妙人型作者”:看书是为了看作者。刷书如相亲。

我们往往因为这个人,就要打开他的书,这就是“妙人型作者”。像相亲一样在一顿饭的时间里,说服我,下次咱们还能约。这叫“相亲式刷书”。

9. 还要有自己的“顾问型作者”:只看你关心的部分。刷书如买菜。

放下“所有的书都值得从头到尾读”的念头。书就是我们构建精神世界的工具,取你有用的就行。

10. 还可能遇到“同事型作者”:他认真,你才认真。刷书如合作。

“同事型作者”就是我跟他相遇,是安排的结果。我原来不认识他,只是因为他正好是这个部门这个岗位的,我因为某个业务不得不和他合作。因为某个话题我有兴趣,这个作者正好写了,那我就看看。刷这种作者的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他认真,我就认真。这和在办公室里一样,我们保持善意,和别人合作,但是如果对方不是个做事的人,我要么请求换人,要么调整对这个合作的预期。

11. 不能小看“路人型作者”:刷书如吃瓜群众,看别人的热闹,想自己的事情。

“路人型作者“是指:我不知道他,这个题目我原来也没有意识到,但是它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意识到,这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啊。重点不是他在书里讲了什么,重点是他提醒我们关注这个议题本身。

生效技巧

12. 收藏夹里存上几本“两分钟就能读上一段”的书。

最值得说的是《云游》。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是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托卡尔丘克说“我们时代的小说写作技术落后了100年”。100年前,小说几乎是我们消费故事的唯一的方式,但是今天有这么多种故事了,小说难道不变化吗?

13. 时刻准备着,要把正在刷的这本书分享给他人。如果没有,就假想一个。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明天要考试了,一本书还没怎么看,你会怎么做?当然会看得飞快啊。其实就这么简单。在没有面对具体挑战的情况下,我们什么也学不进去。人类是在特定挑战下发挥我们的学习潜能的。

你发现没有,这个世界上最古怪的事情就是:学习到底是不是反人性的事?根据我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大概率认为“是”。但根据过去几百万年的表现,好像又“不是”。那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很简单:因为在文明社会,我们不是面对真实的挑战在学习。什么是挑战?就是目标加约束条件。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想通过考试,这是目标;时间只剩一天,这是约束条件,那自然要想方设法把书吃干抹净。而对一个终身学习者来说,挑战的缺失是一个大问题。随遇而安,当然就没有效率。这儿我顺便揭开一个秘密:我读书为什么快?因为我要讲啊。刚开始我找到这套刷书的方法,是因为我要做《罗辑思维》节目,每天还要讲60秒的微信公众号语音,不由得我不快。

14. 写读书笔记并晒出来,一句也行。关键要定时定量。

在这个情境下,我们讲的“刷书”的“刷”,就等于是“刷牙”的“刷”了。本来没有这个需求,但是因为每天坚持,一生也就坚持下来了,而且会有实质性的好处。

长效机制

15. 心里有一张不断生长的“秘密清单”,上面写满我正面对的挑战。

我举个例子,一家公司肯定有自己的价值观,对吧?你去问它的老板,你们公司排名第二的价值观是什么?如果他答上来了,你就追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价值观,才排名第二呢?他就一定懵了。这说明他没有真的琢磨过这件事。你要考察一个人对一个领域是不是真的有思考,就问他排序。比如面试的时候,你可以问一道题:你如果向别人推荐两本书,依次是什么?为什么?把一个混沌的世界切分开来,然后排序,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一个人在任何领域的思考,如果没有“建模”,所有的思考,本质上都是“纠结”。

16. 刷书不是为了输入知识,而是为了搜集“认知模型”。

模型——理解世界的简洁的样式。不管你读不读书,你对世界的理解都是模型化的。这是我们人脑运作的基本状态。分类和排序是我们的本能。

17. 既要埋头刷书,还要抬头看人:关注有意思的人正在刷的书;向人显摆,没什么不好意思;去见重要的人之前,刷几本相关的书。

读书,是为了和人打交道。这个世界一切的根本是人和人的关系。书,是了解人的工具。书,是我们接触人的工具。最大的扭曲,就是“目标退化”。正如你工作,不是为了完成公司的KPI。

18. 如果要认真进入一个陌生知识领域,那请丢掉这张清单,挑选一本入门书,仔细阅读。

刷书,是构建我们和世界的关系。阅读,仅仅是我们和书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界上,有些书就是值得阅读的,和值得交往的人一样。我最近就在认真逐字阅读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优雅老去》,副标题是“你的前100岁健康指南”。序言中有一句话,斯宾塞说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不成体系,那么他知道的越多,他就越会感到困惑。”每年确定一项目标,把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化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关于健康,关于社会心理学,就是我今年给自己定的两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