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诡秘的量子力学

曲政 / 2020-03-13


这是“得到” App 万维钢《精英日课4》里量子力学专题的学习笔记。

量子力学1:诡秘之主

量子力学很热门,被各种借用,各种解读。这里不低幼,不简化,不乱打比方,这里从最本源的角度来讲量子力学——诡秘。在宏观“正常”表像之下,微观结构里有很多“不正常”,而那些都是“正确”的:穿墙术,多地存在,真空冒出。认知升级决定了能力升级,量子力学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核电站、半导体、白矮星。不懂规则不耽误接受现象:找到这个电子的瞬间发生了什么,找到电子地点完全随机?爱因斯坦怀疑背后有个诡秘之主【现象背后的统一规律】,但没人理他。三十年冷清,新一代人的巧实验揭示更多诡秘现象:量子纠缠,单个光子两个路径,波粒二象性观测中转变,不同观测者记录不同。这是一个物理学家一步步刺探未知的故事,从中看的是心法。

文化化的量子力学

现在有谁不是量子力学的爱好者呢?人人都知道量子力学讲究个不确定性,所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人们都爱把“量子”放入公司和品牌的名称中,有“量子基金”、“量子波动速读”,乃至于“量子推拿”。 你可能已经听过不同版本的量子力学讲解,有侧重计算的学院版、讲故事的历史版、可爱的卡通版、还有霸道总裁假装学过版。量子力学已经是一个文化,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体验角度。 我要说的,是最本源的角度。

怪异真实存在

那你可能说,这帮物理学家为什么非得琢磨这些怪异的东西?难道老老实实地研究我们日常的世界还不够吗? 这些怪异行为可不是物理学家幻想出来的,它们都是实验和逻辑推理的结果。为了解释日常世界的“正常”,你只能接受微观世界的“不正常”。换一个视角,也许应该说微观世界的那些怪异行为才是正常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感知,都是大尺度带来的错觉。

篡改历史的光子

再进一步,老一辈物理学家有个名词叫“波粒二象性”,说微观世界里的东西都既是波也是粒子,具体观测结果是什么取决于你的视角:你想测量一个波就会得到波,你用测量粒子的方法就会得到一个粒子。那么从“二象”到“一象”,那个变化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新一代物理学家可以先假装要测量波,等到光子已经不得不表现出波的样子,但是仍然在飞行之中、还没有最终到达目的地“官宣”的那一刻,突然改变主意,改成要测量粒子,你猜光子会怎么做? 答案是它不但会临时变成粒子,而且还要改写自己之前的行为。这就好比说一个学生在考场上看到试题之后,又重新回到三天前去准备这次考试!

普朗克老于量子力学?

咱们精英日课的专栏主编筱颖说,量子力学再难懂也肯定不会比人心更难懂,我对此表示怀疑。咱们专栏第一季的更新时间曾经是每晚 10:43 —— 是来自 10^-43 秒这个“普朗克时间”。那普朗克长啥样呢?下面这两张照片是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在钻研量子力学之前和之后的样子……

IMG_5858

这是一门能把花样少年变成毁容大叔的学问,因为它颠覆了太多东西。为了安全地学好这个课程,我希望你先忘记有关这个世界的各种想当然的假定。当然也不是所有你知道的东西都会被颠覆 —— 比如说,以下这些事情,我保证,不管发生什么,它们都还是对的: 第一,数学都是对的。你永远都不用质疑数学结论。【数学不是科学。】 第二,我们说到的所有实验,不论多么离奇,都是对的。【质疑这个就没得聊了。】它们都经过了几代物理学家的反复验证,不但正确而且精确。我们的一切讨论不是要质疑这些实验,而是琢磨如何理解这些实验。 第三,物理学的守恒定律 —— 包括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 —— 都仍然成立。【守恒定律是最基础的定律?】这个宇宙不会凭空送给你什么东西,也不会凭空拿走你的东西……或者,至少不会做得太明显。 第四,你的妈妈仍然爱你。【不关物理的事,不会变。】 这几条之外,请你做好思想准备。

量子力学2:孤单光量子

1900 年开尔文演讲,说经典物理学大厦只剩修补工作,天边有两朵乌云:光速各向相等和黑体辐射。对黑体辐射能量光谱分布,普朗克凑出一个数学式子,但需要假设电子受热振动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E = h * f (h = 6.626*10^(-34) J·s)。光电效应中电子能否出来和出来后速度的大小跟照射光的能量无关,只与频率有关。爱因斯坦说不只黑体的能量,所有光都是量子化的。这革命性认识引出了量子力学,两位发现者自己都不愿接受。

明明白白的物理学家

而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因为工业革命成功,是一个蒸汽朋克的时代。物理学家有了比较精密的仪器,有了人造光源,特别是可以玩电了,这才像个做实验的样子。当时的数学工具也非常发达,微分方程、统计方法、包括非欧几何都已经很成熟了。 不过这时候的物理学还是牛顿的延续,还是经典物理学 —— 但是是很厉害的经典物理学。当时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存在,连热力学都是明明白白的。物理理论自带一种美感,而且公式和实验结果特别吻合,经典物理学是非常精确的科学。 而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情绪,已经不再是好奇和敬畏了,而是统治:世间各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的理论都能解释。

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话

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有句名言,说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话不是什么“尤里卡” —— 也就是“我发现了” —— 而是“这有点怪啊(that’s funny)”。

黑体热辐射

中国大学课本总爱把“黑体”描写成特别抽象的东西,其实黑体很简单。所谓黑体,就是它不反射别的光,它发出的都是它自身的光。太阳、烧红的烙铁、黑暗中的人体,这些东西都可以近似为黑体。黑体发出的光是由它的热量导致的,也就是热辐射。

物理学家发现,黑体热辐射的光谱,跟它具体是个什么东西没有关系,完全由温度决定。一块烙铁也好一块砖头也好,你看一眼它发光的颜色就知道他的温度是多少。发红光那就是温度还不算太高,蓝光就意味着温度很高。严格说来黑体辐射不会只发单一颜色的光,你看见是红色只不过是红色光的强度最高。给定一个温度,实验物理学家能够非常精确地告诉你黑体辐射光的颜色 —— 也就是频率 —— 的分布曲线,比如像下面这张图。

IMG_5859

开山之人不走的路

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想法是受到了普朗克的启发,那篇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又恰好都是普朗克,而且普朗克也让论文发表了,那你说普朗克是不是应该非常赞赏爱因斯坦的说法呢? 并没有。普朗克本人在此后很多年里,都无法接 受光子这个概念。光量子不符合经典物理学,麦克斯韦方程解不出一份一份的能量。普朗克在很多年里都在寻找用经典物理学解释电子震动的方法,他失败了。 普朗克有一句名言说,“新科学事实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反对者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反对者最终都死了……然后熟悉这个事实的新一代人长大了。”可能你以前就听到过这句话,以为普朗克是那个传播新思想的人 —— 其实他不是。 那么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肯定是新思想的拥护者吧?其实也不是。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反对量子力学。 什么是革命呢,得是这个思想是如此之离经叛道,以至于连革命者本人都反对它,那才是真革命啊。

量子力学3:原子中的幽灵

叫原子,以为它不可再分,周期表够完美。大自然给了两个提示:铀会衰变,阴级射线中有电子。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被学生卢瑟福推翻。卢用放射性产生的阿尔法射线轰击金箔,计算出原子核的重量和体积。卢的模型有两个问题:电子为什么不会掉到原子核里,原子为什么能不受干扰地辐射,还有光谱。中学老师凑出了波长的数列,波尔出手作了四个假设:轨道能级与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电子在同轨道中不辐射能量,电子在轨道间跃迁才辐射能量,电子的角动量量子化。爱因斯坦说他也考虑过波尔的这个思路,不过它太怪了。

数学结构在逻辑概念上不可再分

物理学认为电子和夸克都是一些“数学结构” [1],不可再分,也不必再分。这个思想其实也容易理解,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一本书,你可以把它分成章节;章节可以分成句子;句子可以分成单词;单词可以分成字母 — 那请问,像a、b、c这样的字母,像“你、我、他”这样的汉字,还可以再分吗?再分就没有意义了。字母和单个汉字已经是最底层的符号单位,它们代表的是抽象的概念,无需再分 [2]。

[1] 参考精英日课第二季,为什么世界是数学的

上夸克没有历史,世界上所有上夸克都是一模一样不可区分的。什么是上夸克呢?只要带2/3个电荷、1/3个单位的重子数、1/2个自旋和1/2个同位旋,再有一些质量,那就是上夸克。上夸克的所有性质都只是数学性质,是纯数学的产物。再问“上夸克是什么组成的”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正如你不能问“立方体是什么组成的” —— 立方体就是立方体。好,世界是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答案,大约就相当于,“世界是立方体组成的 —— 而立方体,因为是个数学结构,所以立方体就是立方体。”

[2] 你要非得说,文字还可以分成笔画,笔画还可以分成墨点,墨点还可以分成分子和原子……那你就犯了逻辑错误,你脱离了传递信息的最小单位这个范畴。

卢自命光荣的物理学家

卢瑟福对此是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他有一句名言说“所有的科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学,剩下的都是收集邮票。” [3]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物理学研究的是世界最本源的规律,需要灵感、洞见和创造性的理论,对比之下其他学科都只不过是老老实实地记录观测结果而已 —— 我是光荣的物理学家,而你们给我个化学奖?

[3] 原话是 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

凑数出公式也要眼光吧

当时有个中学老师叫巴尔默,还真找到了氢原子辐射光谱的一个规律。他发现其中一些辐射光的波长 λ 的倒数,正好正比于 (1/4 - 1/n^2),其中 n=3, 4, 5……,也就是

IMG_5867

但这个公式纯粹是凑数凑出来的,没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需要一位物理学家来赋予它意义。

爱因斯坦觉得波尔模型怪在哪

玻尔的论文是1913年发表的,爱因斯坦的评价是你这个思路我真想过,但是我真没敢发表,因为这太怪异了。 为什么轨道只有固定的那么几条?为什么电子在轨道中就不会辐射能量了?玻尔无法回答。还有,跃迁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高能级的电子,为什么会自动地、突然地跃迁到低能级去?它受到什么刺激了吗?它有自由意志吗?它跃迁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呢?这一切都非常诡异。

卢瑟福算一代宗师

顺便说一句,卢瑟福总共培养了包括玻尔在内十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八个是物理奖,三个是化学奖,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代宗师……但遗憾的是,他仍然只有一个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