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怎样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读楼夷《怎样培养有有主动性的孩子》笔记

曲政 / 2020-03-09


这是“得到” App 里《怎样培养有主动性的孩子》课程的学习笔记。

作者楼夷是前财新记者,现某英语教育科技公司首席市场官。楼夷与王烁有两个孩子,女儿朵拉八岁,儿子闹闹四岁。王烁是财新主编,2016 年 9 月带着老婆孩子到美国游学两个学期,朵拉就是那时开始学的英语。

懒父母往往有主动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更早明白人生终归靠自己,父母的“无能”给孩子赋能。培养孩子,父母只有四五岁到十岁这个窗口期。小孩子有三个刚需:玩,被同辈群体接纳,以及自立自主。它们是战略武器,在自主阅读和主动学数学的战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成人有一个工具,钱。它可以帮孩子学会调动资源,衡量价值和欲望,面对更复杂的世界。

【我就没想过主动性这回事,当然也没把懒当作一个志向。我从小听说(也印证过)老师家的孩子往往成绩平平,反而是工人和商人家孩子发展得更好。通过这一课,我看到了一种解释角度,那就是父母的帮助破坏了孩子的主动性。

我要警醒,不要只在战术上勤奋,陪孩子上课陪孩子玩,要多想想深层的发展机制,想想孩子当下面临的冲突、困难和挑战,想想怎样利用工具和资源有系统有效果地帮助孩子成长。】

懒父母让孩子明白总归要靠自己

女管方案男力行

【我家有没有明确的分工?这几天在老家带孩子,我们会讲下面我来带他们,老婆说有个仪式,责任明确就可以放心做事了。】

在我们家的育儿实践中,我是一个方案的设计者、观察者和记录者。王烁才是把蓝图真正落地的那个人。他不仅平时阅读了大量英文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类书籍,也身体力行,担负了我家老大和老二的语文、数学、英语的辅导。所以,在我介绍完课程后,我会请他来说说培养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懒妈不操心不焦虑

不操心,想省心;不焦虑,想放心。【这目标是够宏伟的。】

从八年前怀孕开始,我就立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做一个懒妈。我不要整天为带孩子操心,也不要日夜为孩子的未来焦虑,而且我还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娃。

主动性的核心是赋能

主动性必备两个方面:价值动力和理性做法。人有主动性,前提是他有权力和机会自己做。

我发现,要实现我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孩子。主动性,英文叫 Initiative,指的是不需要别人让他做或者告诉他如何做,他就能自己去判断、规划并且执行一件事的能力。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动力和能力,爸妈就可以放心、放手了。培养主动性需要合理的激励和科学的方法,但核心在于赋能—— 所有的激励和方法,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孩子做主。

【主动性是近代新出现的词,在古文里少有这个意思,我顺口夸孩子“听话”,也想不出还能怎么夸,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鼓励主动。词典说主动的近义词是:踊跃、积极和自动,反意词是被动。那些近意词都不错,但我认为“能折腾”、“淘气”等词更反映出主动的气质,不主动的气质当然就是听话了。】

父母对孩子心智能发挥作用的六年窗口期

太早接受不了,过后影响很小,就是四五岁到十岁的六年时间,对父母来说特别宝贵。宝贵的时间里达成什么目标?学习习惯和衡量需求。形成什么观念:父母靠不住。

楼夷的这个系列,讲的是在一个特别阶段我们怎么养育孩子。哪个特别阶段呢?大约是四五岁到10岁出头,属于早期但不是极早期。太小的孩子还没有消化这些滋养的心智,再大一点的孩子主要是被社会教育,受同伴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变得很小。四五岁到10岁这个时间段特别宝贵,因为只有这段时间父母对孩子的心智成长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在这个阶段中,在父母提供的安全环境里、爱的温暖包围下,孩子养成学习习惯,开始自发地针对性学习,运用金钱来度量、规划、实现自己的需求,并理解需求并不都能满足,自己总要作取舍。最重要的,让孩子懂得,父母是另一个主体,有自己的需求、爱好、约束,对孩子无保留的爱并不意味着无止境地付出。孩子开始领会到说到底总要靠自己。但这种体会并不使他感到伤心惶恐,而是释然之后的跃跃欲试。【我在什么时候有的这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以身作则共同成长

孩子成长,父母不长,就不是同志。反观自己的旅程,再教育自己。

这不光是孩子的成长之旅,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再成长。要想做到不疾不徐,不躁不怠【这两个词好】,从容地将孩子带到人生的下一站,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更得再教育自己,在为孩子规划的旅程前反观我们自己的旅程。人生是场马拉松,你我也不过才到中途。【马拉松的比喻只为引出“中途”这一个词?还有没有其它可类比之处?】你我怎样成长,才是向孩子展示什么是成长的最有说服力的身教。孩子未来有无穷多种可能,唯独有一种不可能:他不会去成为你想他成为但你自己却不去成为的那种人。【我想过让他成为什么样?我想自己成为什么样?】

结果在远方,冷暖在脚下

王烁角色明晰。

我是楼夷的伴侣,养育孩子的合伙人,方案设计的参与者,以及主要的执行人。亲历者来看这组课程,觉得自己做得真棒【我也想说出这句话】。我们无法以结果论英雄【虎妈们以结果论英雄】,因为项目还在进行,结果仍在远方,但养孩子这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以上,2020-03-09,初稿。

像理解用户一样理解孩子

美国营业员对孩子说:你一定玩得很开心吧。我们喜欢从大人的视角说:你一身沙子别弄脏了地板。同理心不同。教育科技产品的直接用户是校长和老师,最终用户是家长和孩子,理解孩子最难。难处有三: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不清楚他们想不到什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表达意见。借鉴设计思维训练同理心,走他们的道路,想他们的流程。具体到家里,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小朋友,可以热身后请孩子讲学校里的故事,可以将与孩子的对话代入成人关系中体会。理解孩子,是一切行为的基础。

代入成人关系才发现奇怪

【爱有排他性,这很正当,不能用其它道德标准否定它。】

比如很多妈妈有了老二后,希望老大和弟弟妹妹分享自己的衣服或者玩具。可是老大却不同意,妈妈就会觉得孩子自私。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公对你说:“亲爱的,我有一个情人。她要住到我们家了。我还是很爱你,但是我也爱她。我希望你对她好,把你的衣服、珠宝都和她分享。我们是一家人。”你是什么感受?

【我做不到,你就不爱我了吗?我做不到,你就不跟我交往了吗?】

又比如,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努力获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是你可能没想到,有时候即使孩子非常努力,也不一定达到目标。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老板对你说:“你为什么这个月又没有达到KPI?你都创业多少年了,公司怎么还不上市?你的同学、亲戚都买别墅了,你怎么还猫在一室一厅里?你到底努力了没有?”你是什么感受?

以上,2020-03-10 22:16:49,初稿。


情绪卡,谁抽到啥,就讲这个情绪的故事。

画画,讲画面里的内容,讲着讲着就讲到学校里的事情。

如何用玩让孩子主动配合你

孩子小,很多事情没能力单独完成,需要通过主动配合大人来获得掌控感。孩子为什么要主动配合大人的意愿?因为好玩。(【什么是好玩?谁觉得好玩?】)怎么玩呢?尝试两个方向:拟人故事化,趣味游戏化。大一点了加上角色扮演(过家家)。怎么才能演得好呢?三点心得:孩子掌控(【这是根本】),解决问题(【这个费心】),适合自己(【才能长久】)。家务可以玩着来,学习上怎么办?孩子大了有动力,有能力,有环境从事专门的学习,玩不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借助 App,孩子可以学得更快乐。但请注意,游戏毕竟以玩为主,学习只是附属。孩子要学好,除了兴趣,还有其它需求。

有个性的尿裤宝宝

为了让闹闹穿上尿裤,我给闹闹编了一个“尿裤宝宝”的系列睡前故事。尿裤宝宝是闹闹的好朋友,陪伴他在梦里的世界探险。 “尿裤宝宝有什么本领呢?”闹闹问。 “他可以变成船、飞毯、滑翔伞等各种工具,在危险的时候救你。”我说:“但是他毕竟是宝宝,只能救你一次。” “那下次探险怎么办呢?” “不要担心,只要第二天睡前,你穿上一张新的尿裤,尿裤宝宝就会再来找你。” 这个系列故事闹闹非常爱听。每天睡前,他都会主动去穿尿裤,要求和尿裤宝宝一起听他们的故事。

大人不(永远)像大人

早上起来后,我会和闹闹说:“今天我变身了。我是一只大白鹅。”我一边说,一边伸长胳膊,做出挥舞翅膀的样子,“你是一只小白鹅。我们两个谁先去草地吃虫子呢?”闹闹大喊:“我先到,小白鹅先到。”他赶紧下床穿好衣服,我们就一前一后,挥舞着胳膊去餐厅了。 每隔几天我们还会换个角色,有时候是幻影忍者,有时候是恐龙。每天早上,闹闹都很期待,自己会变成什么小动物。

学习就不是容易的事

不过,“好玩”只是引发孩子的兴趣。任何精心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孩子还是主要想着玩,学习只是附带的结果。要持续进行更复杂的学习,还需要毅力、有效的督促以及科学的方法。而且,驱动孩子去做复杂而困难的学习,是多样化的需求,还不仅仅是兴趣。 游戏不能解决和孩子沟通的所有问题,就好像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在幻想中应对外部世界。作为父母,使命是陪着孩子,增长他们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

APP清单

如何借助自立意识帮孩子独立

孩子都有自立意识,在埃里克森的学说里,儿童期有三个成长冲突,自主与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父母要把握分寸,既要培养孩子独立,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既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意识,又要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在生活中怎么做?给三点建议:大人放手住嘴,多让孩子自己选,积极具体及时地反馈。在生活之外还可以用幻想故事鼓励孩子主动学习。有三点经验:用孩子喜欢的元素,有小动物,带闯关游戏。

具体过问细节

具体是指要关注细节。一方面,关注细节可以引导孩子关注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多谈细节本身就意味着你对孩子的支持。 还是来换位思考一下。你换了新衣服,问你老公漂亮不漂亮。 如果你老公说:“很漂亮很漂亮!”你是不是觉得很敷衍? 如果你老公说:“我觉得这条新裙子的颜色非常衬你的肤色,你穿上后很显白、很显瘦。”这样是不是好多了?讨论细节本身反映的就是态度,孩子和大人一样,希望得到真诚的回应和关注。

那有时候实在不知道如何鼓励,怎么办?我建议用提问的方式代替表扬。 比如看到孩子画的乱七八糟的线条,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你就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用蜡笔?为什么用这个颜色?”这些问题都是你对孩子创作的关注和支持。有了这个,他一般就满意了。

如何借助归属感让孩子更主动

孩子最喜欢在什么群体有归属感?当然是同伴【而不是父母或亲人】。为什么归属感重要?因为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天然依赖外部环境,而不是原生家庭。《教养的迷思》讲家长对孩子社会人格的影响,第一是基因,第二是社区和学校环境。家长最好帮孩子取个好写好记的名字,外表吸引力同样重要;不要经常搬家,因为安全感的建立需要时间。上小学的第一个任务是融入同辈圈子,融入一个圈子比学习一门语言难多了。家长还可以通过选兴趣班,给孩子创造合适的同学环境。

孩子的社会化有同化和分化两种

孩子和同辈群体的互动包括“同化”和“分化”两种。同化简单说就是从众。孩子希望和同伴保持一致,以获得接纳。通过同化,孩子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比如,进入学霸圈的普通孩子也慢慢成了学霸,进入崇尚暴力、以嘲笑书呆子为乐的群体,孩子就真的往学渣靠拢了。但是孩子同时也在分化,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会在群体里寻找自己的定位,无论是领导者、追随者还是其他。不要小看孩子在同辈群体中的角色,哈里斯说,童年时期的群体中地位会大大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人格发展。那么,什么会决定孩子在圈子里的地位呢?身高、美丑、体力、智力以及在群体中的时间等都有关系。在分化过程中,孩子逐渐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发展自己的人格。总之,哈里斯认为,在孩子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方面,父母能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基因,教养的作用很小。

【我虽然一直是班长,但在球队中没地位。我的差异化角色是什么?】

学校提供分班测评家长不怕测评麻烦

朵拉回国后,我发现她和同学在一起时,会尽量避免说英文。我估计她是不想突出,想和大家保持一致。于是我希望选个课外班,找到一群和她水平类似的小伙伴,促使她去学习英语。 一般选机构的时候,会关注老师和课程。我首先关注是不是有同伴,有没有分班测评。测评是分层教学的起点,找到水平相同的学员,学起来才更有效率。 其实测评不仅能够找到合适的学生,还可以帮你找到真正重视孩子学习的父母。一般家长都通过上体验课,孩子开心就直接买课了。而测评比体验课要枯燥、困难。那些愿意让孩子在上课前接受挑战的家长,往往更重视孩子的学习。

【报名英语 STEM 课的家长都不一般吧?我要跟他们保持联系。】

妈妈作孩子互相比较的信使

以朵拉的同学Tony为例。Tony是个来自南方城市的男生,英语很好。他和朵拉两个人上课总是唇枪舌剑,聊得很嗨。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让两个孩子读美国知名童书系列《神奇树屋》。 但是Tony不太愿意读。他妈妈就找我要来朵拉的读书进度,发给Tony看。这下Tony不干了,于是两人你追我赶,一个月居然各读了10多本。之后,我和Tony妈妈经常交流孩子的书单。 有一次,朵拉发现Tony上课在偷偷看书。我问了Tony妈妈,才知道是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于是朵拉也要买一本。这套书适合美国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但那时候朵拉只有一年级。如果没有Tony,朵拉的英文阅读不会进步得这么快。

【来自同学的那不叫压力,是推力。】

差异化角色是有色标签

读英文书这件事也让朵拉在学校建立了“英语小达人”的形象。在学校图书馆,因为朵拉读的书比较厚,经常会有孩子好奇她是不是真的能读懂英文书。朵拉也慢慢觉得,原来英语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这也算是在同辈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角色了。

【看他贴上好的有色标签,帮他撕掉不喜欢的标签。】

以上,2020-03-11 14:46:46

如何让孩子自主阅读

亲子阅读是起点,最终要自主阅读。孩子为什么开始自主阅读?因为环境的影响。他的爸妈都在读,学校有活动,随手有可读,有人陪着读,有地专门读,还因为有兴趣,自然就读起来了。怎么能读好呢?按主题来找,先找有声书,多媒体交叉,选难度刚好的书(查指数,或让孩子读一下),提问检验效果。

真正的读书环境维度多

我所说的读书环境,并不是简单的书房或者书架,而是要解决什么时候读、在哪里读、和谁读这三个问题。 什么时候读,就是把读书的时间固定下来。比如放学回家后的半个小时、睡前半个小时,或者周末的某个下午,都可以作为专门的阅读时间。我们家每个周六日的上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在咖啡馆看书,再加上每天睡前亲子阅读的零散时间,就差不多了。 在哪里读,指的不是书房,而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每个场景,比如客厅、洗手间、卧室等等,都可以随手拿到书来读。这些是固定场景。移动场景也一样,比如旅行或者周末出门,我们也都会带本书。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和谁读。还记得前面同辈环境那一讲,我说过的和朵拉一起学英语的小男孩吧,朵拉就是在这些优秀同伴的刺激下,读完了整套《哈利·波特》,当时她也就七岁。 而且,朵拉所在的学校也有各种阅读活动,比如让学生填写每月的听读表,奖励坚持听读的学生等,这些顺应了她对同辈环境的归属感,大大调动了朵拉读书的积极性。 随时随地读书;家人、朋友都在读书。这样孩子就会发现,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学校或者功课的一部分。

英文图书清单

IMG_5786

如何让孩子主动学数学

学数学不那么自然,要一点刻意。三点建议:用 App 和绘本引起孩子兴趣,个性化学习要找系统性材料,动力和压力并用。压力是生活必须,也可以是爸爸陪读;动力可以是钱,但更是做出题的成就感。大人督学把握两个度:每天都要学,哪怕时间少;不一定保证进度和全都做对,只要有反馈和改进,就算是收获。

数学里好App和好绘本什么样

就拿朵拉来说,她的数学启蒙是从幼儿园开始的,用过的App包括Quick Math Jr,Starfall和 Todo Math(中文版名“都都数学”)。 这三个App都是全英文的,只有最后一个有中文版本。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画风可爱,游戏环节设计精巧,操作极其简单。尤其是Quick Math Mr. J,全程没有文字,不需要任何语言提示,孩子自己琢磨就能很快上手。

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阶段,我推荐你用故事书和绘本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思考。 到了幼儿园大班,也就是幼小衔接阶段,需要为将来长期的数学学习做准备。家长不仅要加强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要让孩子了解数学在生活的各种场景是怎么应用的。这方面,我推荐你用故事书和绘本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思考。我最喜欢的数学绘本有两套。 一套叫《从小爱数学》,一共有40本书。这套书把代数和几何的重要概念和应用,都植入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奇幻故事里。 比如,用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孩子理解大和小;用长颈鹿画画的故事,让孩子理解长和短;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险之旅讲“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数学对孩子来说,变得好玩又好懂。 另一套书叫《汉声数学图画书》,一共有41本。这套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介绍了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数学概念,包括数与计算、量与实测、几何与空间、统计与概率、集合与证明五大类。 如果选择这套书辅导孩子,那光给孩子念书可不行。这套书里涉及的概念比较深,家长得自己先理解消化了,再给孩子讲解,有时候还需要用教学工具来演示。 比如,其中的一本《橡皮筋、棒球、甜甜圈》讲的是拓扑学,已经涉及到物理学知识了。看书过程中,孩子会问大量问题,家长不能只去朗读,而要担当老师的角色,用教具去演示,还要和孩子讨论,逐步引导他理解概念。 总之,这是一套可以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渴望和疑惑的书。而正因为有渴望和疑惑,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冲动,去一遍遍读,去反复思考。

为什么钱能帮孩子衡量需求

钱是资源,是衡量价值的量尺,钱是中性的。孩子大了,面对复杂的世界,需要复杂的手段来衡量需求和代价,仅仅靠自主意识、有趣好玩和归属感已经不够了。学习用钱,就是学习盘点资源,估量渴望和设定目标。谈钱谈什么?三点。钱从哪来,从额外劳动中来,只一人作标准,随时可查记录。钱往哪花?劳动所得自由支配,非分之想得自费,父母可以赞助一半。钱怎么作量尺?买不买,值不值,不同价格不同行为,不同费用不同行为。钱还可以用来平衡人与人的关系。举两个例子:姐弟一个得钱,一个得玩具,各得所求,皆大欢喜;秘密竞标稀缺物品,价高者得,换钱平分。

额外做的事情才给钱

明确挣钱的标准。 比如额外做的事情才给钱,而且最开始时不给太细的给钱标准,方便家长调整。而对于孩子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不能给钱,避免他把一切都当成交易。另外,如果她不遵守各种行为规范,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等,还会被扣钱。 那朵拉做什么能挣钱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成额外的学习任务,比如自学可汗学院。她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视频学习并做对全部练习题,就会得到10块钱奖励。 另一种是对家庭做出额外贡献。比如,给弟弟念完一本书,可以挣10块钱。如果书比较厚,可以挣20块钱。

劳动所得自由支配

朵拉的存款里,一部分来自努力工作,另一部分来自压岁钱,这两笔钱是分账管理的。 压岁钱在春节的短短几天里就能获得,这样孩子花的时候容易没负担,没标准,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所以,我们规定,压岁钱虽然是朵拉的,但使用时必须得到爸妈同意,不同意就不能用,要继续存在账户里。 而朵拉的劳动所得可以完全由她自己支配。如果朵拉想买的东西,我们也觉得很好,那么爸妈赞助一半的钱,她付一半就可以;如果朵拉想买的东西,我们不同意买,那只要她愿意负担全部费用就可以买。

常规花销家长承担

另外,在家庭常规支付范围内的花销,我们会承担。对于那些非家庭常规支付范围内,但是朵拉想做的事情,她可以自己花钱。 比如,如果她吃完饭了,饭后想吃冰淇淋,就可以让我们买单。如果她没吃完饭,但是饭后却想吃冰淇淋,那就要自己花钱。

掂量城堡,多久游戏

比如,有一段时间,朵拉喜欢上乐高店里的迪士尼城堡,但它的标价是3699元。于是朵拉爸问她,假如乐高店降价,多少钱你愿意买?朵拉说,1500元。朵拉爸再问:那降到多少钱,你会毫不犹豫地买呢?朵拉的回答是,900块。你看,价格变了,行为就改变了。

同样,这把尺子也可以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欲望。 比如,很多父母头痛,不知道怎么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朵拉就迷上了一个叫《模拟城市》的游戏。朵拉爸同意她每天可以玩30分钟,但是她需要用自己的钱来买,价格是一块钱一分钟。朵拉思前想后,决定每天只玩20分钟,这样就只花20块钱。

想法不同,交易双赢

以前,要是朵拉看中老二手中的宝贝,会用两个办法,一是抢,二是骗。每次到最后都是以一场惊天动地的打架结束。 有了钱这把尺子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一次,朵拉看上老二手里的小盒子,老二不肯给,朵拉就提出直接购买,最后花5块钱成交。 最有意思的是,当朵拉爸问:“谁赚到了?”姐弟俩都觉得自己赚到了。朵拉爸再问:“为什么?”朵拉回答说:“因为想法不同,我更喜欢盒子,二宝更喜欢钱。” 朵拉爸紧接着说:“不光你们俩不一样,所有人都不一样,所以你往窗外看全都是买卖。朵拉你也要多做买卖,因为只要做成买卖,你就赚到了。” 朵拉问:“怎样才能多做买卖呢?” 朵拉爸说:“就像今天你发现你跟二宝对盒子的想法不同一样,你要去发现你跟别人有什么地方想法不同。想法越不同,不同的时候越多,你的买卖就越好做。”

以上,2020-03-11 21:49:16,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