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李笑来老师劝人用好英语

读《人人都能用英语》笔记

曲政 / 2020-03-18


《人人都能用英语》我翻过两遍,当时只是找来其中推荐的一点资源。我想读原文,要读文档,得写信,写代码作解释,英语对我有用。

前言

有些知识,只要知道了,就已经在不同的世界了。比如:怎样学好英语?一个字:用。

第一章 起点

为什么有信心?大脑可塑。凭什么有动力?有人做到。

盗梦空间的英文原名是植入 inception。

技能只有用了才会,用不好又不会死人,把学改为用,这个转变很重要。

英语老师不请健身私教,他们其实不相信教学的作用。

读动物农庄,英语就是自由。

想想母语的量,再看英文是不是要求太低了。

第二章 口语

没得说,才是口语不好的关键。北外吴桢福老师的三本《英语初/中/高级口语》,大量采用 TOEFL 作文题。

高频语句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它并不是我想表达的思想。真实世界里,只有警察才用“What's your name?”

中文记下想表达的意思,回头补英文,做自己的口语书。不知道怎么说,先凑合一个。记录在案,将来必然有解。不记下来,连偶然都没戏。早恋,老外不能理解中式解释,碰到 undernutrition,查 under,想到 underage sexual behaviors。少用中文修辞,平实的表达容易找到对应英文。英语思维可能是伪概念,因为有怀疑人不一定借助语言才能思维。句子翻译也许不好找,意思表达肯定有办法。找到自己的“非直观对应”句式,地道难在积累。钟道隆说:“我发现我说不出没准备过的话”。讲笑话也要写出来,从来不靠临场发挥。

外教在本国可能都没能力考上研究生,怎能有思想帮你改作文。多练才行的事,老师批改的作用不大。自己给自己改。给别人改,收获更大。

作文错误列表,其中中文学生最常犯的两个错误是单复数和时态。另外,一致关系对母语者也非常重要。

思考能力推荐书目:

文风(Style)推荐书目:

另外,还有一个 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视频教程,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写作课程:

复述是语言的主要应用价值,也是习得的最佳途径,TOEFL 大量题目考察复述能力。

哑巴,瞎子,聋子,下手,最不愿做哪个?

第三章 语音

英语是世界上口音最多的语言,标准腔调也要训练。黄西是吉林白山人,沉默也有笑点。发音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就是说你要尽量做对(舌位),尽量与自己一致,尽量留意,多多练习,但不必像某些老师要求的那样,非得“标准”,搞得自己紧张,不敢交流。】

几乎其中的每一种都不是在中国大陆多年只习惯 “某种发音” 的学生可以听懂的。而在这个页面上也可以找多种方言的语音示范,读者也不妨去仔细听听。然后再仔细想想,有必要一定 “标准” 么?就算真的有必要,又应该使用哪一个 “标准” 呢?

儿童对语音的识别有关键期,他要过滤掉非母语,把不同音色的同类音归为一类。语言不只是语音,还有单词和语法,年龄的阅历有帮助。学技能是大脑建立神经元的过程,不足六个月中断练习,不用即废。

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 教授认为,“平台期” 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 “不用即废” 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 “难以弃用” 呢?Paul Bach-y-Rita 教授的解释是 “六个月” —— 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

婴儿先会听后会说,分辨比表达容易。挑刺不如建设。

有一学生曾经问大提琴大师Pablo Casals怎么还在天天长时间练琴,大师说:“因为我每天还在进步啊!” 很难想象这样的大师有什么心思和欲望去嘲弄别人。梅艳芳先生晚年教弟子唱戏,从不批评他们。每当他们犯了错的时候,梅兰芳先生总是说,“再练练就好了,练好很难的……”

语音重建要大量投喂,能分辨才能表达。一开始不要求听懂,为的是重建语音过滤器;之后想进步就得听懂,听懂才能集中注意力,才是学习。不要刻意放慢速度。不要只听标准音。不要屏蔽环境音。可以逐渐提高文本难度,可以配合精读。不要相信“没啥进步”的感觉。

不过,我还是挣扎着重塑了一下自己的语音,用的材料是托福听力考试的录音。集中训练的时间其实真的不是很长,大约三个月左右,就大大改善了一次。而后就是长期听各种各样的有声电子书籍,一转眼已经许多年过去,已经不再有谁因为我的发音嘲弄我了。也许是他们已经嘲弄疲劳了,也许是因为我的语音已经基本上过关了 —— 我想,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因为说话这东西,说着说着就好起来了。

语言不同,口腔动作习惯不同。大家倾向于用近似音替代,往往不自知。

我有个韩国朋友,永远把 “video” 说成 “bideo”,刚开始我很不习惯,不自觉地纠正了他一两次,却发现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把 “video” 说成了 “bideo”,而更像是他一直以为自己说的就是 “video”。后来有一天我逗他玩,学着他把 “video” 说成 “bideo”,结果他马上跳起来(一点都没发现我实在开玩笑)说,“哈,你发音不对,那个词应该读成'bideo’!”

“快” 和 “流利” 不是一这回事儿。人家快我听不懂,更可能是我听不懂才觉得人家快。中文一字一韵母,韵母不分长短。【我要用好 vocabulary.com 的朗读功能】ab v.s. ebb, apple v.s. epple, important v.s. impotant, beach v.s. beach, i v.s. 爱。中国人要克制,不要一句话快好几拍。

不用练习连读,要注意停顿,停顿带来节奏感。中文一字一音,英文一词多音,词间可以停顿(重音不在第一音节的),甚至可以插入另一个词(ab-fucking-solutely)。

读错比不准严重。电子词典很方便,不要偷懒,错误积累会成灾难。

我自己印象中记忆特别深刻的是 “façade” 这个单词,最初见到它的时候,印刷体里写的不是 “façade”,而是 “facade”,英文里没有 “ç” 这个字母(带尾巴的 “c”【读 s】);于是我就想当然地把它读成/ ˈfækeɪd/——还觉得自己读得很标准!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我也曾经把 “specific” 读成/ ˈspesɪfɪk/而不是/ spɘˈsɪfɪk/。

小孩学拼音之前就懂发音,有的还会写字。学子拼音之后,三五年里我们用拼音学字,认字的效率也提高了。音标学得太早,太草率。大量朗读积累语音到正常水准,不急于求成,加反复运用,才能学好。音标主要是标给自己看的,可以有自己的体系。每个词查好了要标在单词上,只记重音位置和易错音就够。

  1. 首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朗读经验。比如,每日晨读一小时(听录音读课本就好)坚持了至少三个月以上。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语言都已经把握得足够好(要很久以后才能做到接近 “标准” 呢),于是,学习音标就有了保障。
  2. 只完整学习一个体系。如果还在初中,那么可以选择 D.J.音标,或者是 K.K 音标 —— 即,你的课本所使用的那种。如果已经是学英语多年了的人,那么就要选用自己正在使用、最常使用的词典的音标体系。
  3. 最好使用计算机上的有声版词典,这样就可以把所有例词都查出来,并录制成 mp3。反复跟读。
  4. 对照着音标表,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 7 遍以上)。
  5. 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而后检查(至少两遍)。
  6. 以后每查一个单词,都要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上。
  7. 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略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他们宁可去学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觉更加 “高级” 的 “词根词缀”,也不去学最基本的,并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读规则。

学习英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 Flash 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 学习美式发音及其音标,可以使用爱荷华大学的美国音标在线学习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划分音节基于音标比基于单词更有用。两种划分可能不同,比如 “tax•i”/ˈtek-si/,比如 “cur•dling ”/ˈkər-də-liŋ/。划分音节为了助记拼写,需要懂拼读规则。只学单词划分可能犯想当然的错,比如“create” 这个单词,实际上是两个音节/kriː-ˈeɪt/。

基于音标拼写的音节划分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一个音节必须有、且只有一个元音。

常见的音节结构有以下几种(以下单词都是单音节单词):

  1. 元音:a /eɪ/, eye /aɪ/
  2. 辅音+元音:tea /tiː/, bay /beɪ/
  3. 辅音+辅音+元音:fly /flaɪ/, sky /skaɪ/
  4. 元音+辅音:ebb /eb/, odd /ɔd/
  5. 辅音+元音+辅音:beep /biːp/, big /bɪg/
  6. 元音+辅音+辅音:east /iːst/,axe /æks/
  7. 辅音+辅音+元音+辅音:stop /stɔp/, bleed /bliːd/
  8. 辅音+元音+辅音+辅音:last /læst/, lapse /læps/
  9. 辅音+辅音+元音+辅音+辅音:blast /blæst/, frost /frɔːst/

而多音节单词,就用以上的模式去套,看看能够划分出多少个合乎以上模式的音节出来 —— 辅助原则很简单:多音节的单词,除了最后一个音节之外,基本上是以上 9 种之中的前 5 种居多。

发音可以不太准,但重读和重音准,语流自然,大家就能猜到意思。

以下是 TOEFL 听力录音中第一篇中的前两个句子,请注意同一个单词 “community” 第一次出现和第二次出现时的具体不同: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

请仔细注意以上录音中的两处 “community”。第一处 “Community” 是被强读的,所以,其中的第二个音节/mju:/被读得非常饱满,且带着声调(tone)和更高的音高(pitch)。而第二处 “community” 没有被强读,于是,第二个音节/mju:/变得很短,并且没有明显的声调。

某个单词被强读或者被弱读的时候,该单词的元音长短和重音所在(如果是多音节单词的话)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具体常见变化如下:

如果一个单词被强读,那么这个单词中的:

如果一个单词被弱读,那么这个单词中的:

大多数助动词、系动词、介词、连词、冠词、代词,都有两种发音形式:强读式、弱读式。这些单词往往都是单音节单词。在自然语流中,它们更多的情况下是以弱读式读出的。以下是其中最常见最普及的强读式、弱读式对照列表。注意,以下的列表不能当作规则使用,不是所有的虚词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弱读;也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必须被强读。下面的列表只是在描述现象。

【13 精雕细琢 ~ 24 第一次全面练习,是打磨语音的细节,我暂时不想弄这个,就跳过了。】

外教教不了比口音更重要的东西:将心比心的思考能力,逻辑严谨的组织能力,见人下菜的观察能力,听清听懂听明白的理解能力,另外还有知识储备。这在母语者中也是比语音更难积累的能力。相反,外教的理解力可能给人错觉,没必要刻意花钱花时间。

跟读的步骤:

  1. 精读文本。查出所有生词,确定语境中的含义,抄在文本边上。生词标记重音位置及长元音所在(手写用符号,编辑器用字形)。
  2. 反复听音。自然语流中词音有变化。圈出强读单词,用三角标记音调提高的音节,用用数字标记声调,用竖线划分停顿,注记失爆、浊化、连读。边标记边模仿,才能发现听错了。
  3. 反复跟读。放一句,大声朗读几遍;放一句,跟一句;异步朗读,提高瞬间记忆力;熟到程度,同步朗读。
  4. 录音矫正。录下来之后一星期再听,成长之后才有意外发现。
  5. 背诵。一篇 90 秒的托福听力,至少跟读 60 遍。算 5 分钟一遍,5 个小时,每天 1 小时,一星期就可以。再稍微用点力,就能背下来。

大概练习 10 篇,十周左右,语音、节奏、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了,可谓“脱胎换骨”。

学了却没学好,浪费时间,甚至青春。学英语失败的严重而隐蔽的重要原因是,短期求成,长期不信。GRE 培训班课时越来越少,顺利出国的学生长期积累,不止成绩好,还能三语。

第四章 朗读

李是初中英语课代表,同学前面领读,老爸英语系主任,录音听熟,都能背下来,不大听课,成绩也好。朗读是古老,普及,成本低,效果好的训练方式。

朗读体现出文字识别和句式分解能力。《读者》和《读书》杂志朗读难度不同,专业播音员也要熟悉文本,才不会出错。

阅读理解要两方面的速度:识字速度和理解速度。扫读、默读、唇读和朗读,只是输入方式,不分高下,各有各的用处。

听写训练经验证无效。说得出,就能听得懂。英语教育中灵丹妙药多,缺乏双盲测试类似方法。

面试英语老师,让他背诵一段,筛掉很多人:基本的记忆力都没有,还能自如运用英文吗?阅读理解做得慢,因为没读全,没理解,没记住,看到选项还得回头找,找不到又荒了。更悲的是听懂了没记住,回头没机会,还怎么选。

朗读有助于常用表达法形成内嵌的手段,还会培养韵律感。编辑都见过写出来没法读的拗口文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避免这种尴尬。

模式识别,成块理解,并行比串行快得多。觉得怪,就是积累多了,发现模式不配。

第五章 词典

查词典匹配词意,就中阅读理解本身。朗读和查词典是有效又没成本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手段,而培训班即使有效,作用也有限。

英语老师查词典,他们用脑子;学生等着老师讲,他们不用脑子。阅读理解的过程里应该有苦恼、迷失、无助和慌张,还有恍然大悟。不查词典,就没有参与这个过程。

发现怪,认识的词也要查,别懒,别自以为是,别自我设限,肯查词典,可以做到“超凡脱俗”。

区分词和字,只查单“字”,不足以理解“词”。例如:birds of prey, strike home。重视 phrasal verb dictionary, dictionary of idioms。

韦氏词典有很多,Merriam-Webster 并不是 GRE 考试用典,ETS 官方并不指定任何词典。Merriam-Webster 真人发音好,音标好,特别地,它支持多种检索方法。它有图示,有拼写提示。

柯林斯(Collins)英语词典学生必备。朗文和牛津用基础词汇,柯林斯更进一步,用 if 句式解释词义,适合二语习得者。它的例句语料库有个在线查询工具

牛津搭配词典 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划时代,无可替代。想法表达得地道,搭配最重要,语音语法在其次。可以没事随手翻翻。

WordNet 是为语义自动识别而开发的巨型词义关联数据库。Thinkmap® Visual Thesaurus基于它,但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不实用。

单词都认识,读不懂,因为没概念。解释一个概念,在一本书里往往用数千字。多查Wikipedia

只用英英词典没有必要。有的词在中文里有对应的词,不需要用英文解释。有的词没有对应,看词典里的同义近义词,又有生词,看百科才能明白一点。好多字对应一个中文,区别在哪?不是看英英词典,而是看用法、同义词词典,还有最有用的搭配词典。

工具要用才好。水平不高,别怪工具不好,可能是你不会用,或存而不用。

第六章 语法

没文化的人才讨厌语法。丘吉尔和林肯都重视语法(parcing and grammar),希特勒的语法很差,也不耽误他演讲精彩,影响力大。像 K 歌,唱不好,有时靠投入也行。

没有刻意学过中文语法,其实我们有母语生活环境,模仿着说,大致不差。但模仿的对象要对,英语角里错误的对象不算。毕业了不表示语言合格,100 分不是完美,60 分也不是及格。日常交流尚可,正式报告恐惧。准备不充分,还是语法和思维能力不够。

语法书像地图,先浏览一遍,以后常用的地方就熟悉。善用索引,看结构词在哪些节讲过。多翻几本,交叉补充。

语法的本质是尽量系统地解释人们为什么普遍这么说,而不是规定你应该怎么说。宽容这个体系,对例外保有耐心。不用背,理解规则,等于记住。

《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的体系大家熟悉,作者是新概念英语的作者,索引详细,查询方便。此书案卷必备。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我有 pdf 文件】的例句来自真实生活,可以作为口语手册,每个句子都值得背下来(作替换练习)。逼着自己用六个月反复做上至少三遍。【读完一遍不容易,坚持半年更难,但不做的话,半年很快也会过去。】

绝大多数人即便下了决心,这一辈子都做不完哪怕一遍。坚持两个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做一遍是不够用的。要逼着自己反复做上至少三遍 —— 总计大约需要半年时间。相信我,这半年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你真的做了三遍以上,什么都赚回来了。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一点东西没弄明白,才反复去读什么培训班,花了不知道多少钱,最终还是要解决从前没解决的问题 —— 还是需要半年时间,还是做不到。当然,我见过最多的,也最可悲的是那些人—— 他们永远不相信自己所有的问题就出在自己从来都不肯耐心把最基础的东西弄清楚弄明白。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语法大全》【我有《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的 epub 文件】是第三代语法书,关注语用,以功能为导向,正面建议在何种情况下怎么用。它一直讲到篇章构成和信息结构,也有其它书没涉及到的重要细节。《COLLINS COBUILD 英语语法系列》的几个分册值得翻阅若干遍。

《实用科技英语阅读手册》放在书桌而不是书架上,发行了 130 成册。2009 年给新东方的学生加印了 5000 册,2010 年武汉博文视点再版为《新编英语阅读手册》。

尽早通读至少一本语法书,快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当自己的明师。怎么读呢?逐页浏览,细读例句,标记“非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集中摘出来作替换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继续浏览,完成一遍,再反复几次。

第七章 精读

随便翻翻就行的书看它是浪费时间。

读书不是赶路,慢读才能细品。用 Google 和 wikipedia 可以让人极端八卦。作研读笔记也非常耗时。

不记笔记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时间精力耗费的合理性,正如不成事儿的人永远不知道事无巨细的道理一样。

阅读教育的初衷顺序:认识字,习得词,学习概念,习得逻辑,不断精读得到更多概念和理念,大量泛读扩充概念和理念,实践来重新理解概念修正理念的理解,精读与泛读交互持续。大多数人没达到精读的资格,却自以为不再需要精读,泛读才配得上自己的年龄。扎实获得泛读能力的人,尽管泛泛而读,却不漏过任何重要信息,还能读出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错误模式积累太多,重新培养精读已不可能。

怎么全懂?脑补(模式拼接)。

考试阅读文章出题有套路。两句话各自的意思,加上二者的关系,构成三元方程,知二求一。段落也类似。

M1 和 M2 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1. M1 被 M2 支持。这时,M2 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 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2. M1 与 M2 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 与 M2 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要知道,设计得严谨科学的阅读理解考试中,是不会出现一个方程式里有三个变量其中却竟然有两个未知的情况的 —— 那不叫考试,那叫 “刁难”。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劝诫考生,轻易不要相信什么 “模拟题” —— 反正,我研读过的所有非 ETS 官方的题目,大抵上都不严谨、不科学,不管作者和出版机构是多么地权威 ——不信,谁都可以用刚刚说的简单道理去自己做个判断。

精读就是理解句意,段落大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整理词汇,复述文章,及时复习,是三个简单而困难的习惯。

道理都已经清楚了,之后就是平时练习的步骤了。

  1. 挣扎着搞清楚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 —— 查词典,查语法书,甚至去查 Google。“自己动手” 比 “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比如,报班上课听讲)在这方面不知道要有效多少倍。
  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 概括。
  3. 整理词汇。要知道,读完一篇文章之后,自己动手整理词汇,远比背单词书效率高出许多 —— 可惜,大多数人并不相信。
  4. 反复阅读若干遍。读着读着就可能发现很多第一次读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5. 复述文章。能够书面或者口头复述刚刚读过的文章,实际上需要很多综合能力:记忆力、逻辑能力、转述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再理解能力等等。
  6. 养成相隔若干天后复习的习惯。

其实,无论哪一种考试,拿来真题,如此处理 50 篇左右的文章,就基本上所向披靡了。

不同类型的文章,品读的重点不同。为学写而读,还要代入作者的视角。

读得多,读得快。老司机客观地夸耀驾驶里程。

对英语感兴趣,却对母语没兴趣。都德《最后一课》有民族主义味道,美丽的是文字背后的思想。

肤浅的实用主义者对英语的兴趣,就好像是一个不懂工程的人对工具的兴趣一样无聊。

只有人类才擅长阅读。读译文浪费时间,习得第二语言没有那么难。

花时间选书不浪费时间,是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选领域内牛人的书,选领域内再版多次的书,顺着好书的参考文献找书,首选有电子版、有声版的书。

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 Joseph M. Williams 教授。当时在我需要的时候,找到了他那本在 1981 年首版、2000 年已经第六版的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此书于 2006 年发行第九版),然后一口气买了他的好几本: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The Craft of Argument(这本书我买的是第一版,2007 年此书发行第三版),The Craft of Research。

第八章 叮嘱

十年英语学无所成,没有持续积累。持续是每天做,向着一万小时。积累是刻意练习。

英语不会伤人,不像医生、律师、司机。别人不会晕死,不会疼痛,你也不会没脸见人。学了只用于荒谬的考试,实在太荒谬。母语习得顺序是听说读写,二语不一定,首要是读。

单词只是砖头,还要有钢筋和水泥。宁可砖头少一点,房子小一点,也要能站稳。背词汇书快速进步是速成心态。各种背词神技用处不大,朴素而有效的方法是:大量音读积累词汇,频繁使用积累词汇。

主导语言的水平是天花板。用母语写作文,也是写不出,只能 for 一个 zample。母语中没有写作斟词酌句的经验,没有通过朗读积累起韵律感,没有足够的转述能力,没有重视联系上下文的习惯,外语里也一样不成。思考受制于语言,少年时的阅读习惯将伴随一生。中文系的学生也要精读,摘抄,揣摩,诵读。李敖、林语堂、钱钟书都能写漂亮的英文,他们本身就是母语大师。

看电影学英语,大多以学习之名图个乐,真要有进步,就得下功夫,乐趣便少了。用“电影名 发行年份 English subtitle”找字幕,精读,再看电影,复习词表,反复看电影。大多数电影和剧集的词汇量有限,不如读书效率高。

别当自己是初学者,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