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 曲

Reflection in Transition

怎样把顾衡变成傻瓜

他说得把你自己提拔到他的高度之上

曲政 / 2020-02-29


罗胖推荐 | 最后一位压箱底的大神,介绍给你

2020-1-12

罗胖讲邀请顾衡老师来得到开专栏的过程之曲折,还有他佩服顾老师的三个特点。

说邀请过程曲折,是认识得早(压箱底的大神),来得却晚(担心音频形式反作用于文字内容)。

三个特点:决定做就投入地做【顾老师答问很耐心】,善于体会听众的思路和情绪【听着就在身边,我就想练这个功夫。】,从任意点出发都能重建一个完整结构【这才是渊博的第一价值?】。


赵元

我感觉是余秋雨。。。

作者回复

大兄弟,这情何以堪。

【这是觉得自己比不上余大师,还是觉得不屑于跟他比?“情何以堪”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倾向不同。

余秋雨的书我读不进去,我闻着他俩的味道不一样。】

发刊词 | 书山有路,让我当你的拐杖

2020-1-12

顾老师先行自白:用笔名是图个自在:别研究我这个人【过去的成绩和事绩】,你们只看我现在讲的内容好不好。

选书标准有三条:类别上属于社会科学,分量上得是代表作;表达上让人拿起来能读下去;时间上在书店就能遇到。

怎么讲呢?就说它怎样好,对我有多大帮助,没给你多少信息;抽出结论给你,你能背下来也不会用,况且同一个信息,写成文字或录成音频,传达的是两样东西。顾老师试图把书读厚,由一个点,重建知识之间的结构。

用比喻解释“干货”无趣的样子:

只交代信息,没有了原书的结构,就像雨花石捞出来晾干,就黯然失色了。

【我难以体会这个比喻。雨花石是有水才有花吗?】

时代不同,媒介不同,要达到相同效果,讲法就不一样:

古时候没有纸,字要刻在竹简上,可想而知,用词就得精简啊。哪像现在你回微信,“哈哈”两字不够,起码五个“哈”字,才显得不是假笑。

【这个比方我喜欢,直接表达出媒介与信息的关系:在不同的媒介里,同一个笑的信息,要写得不同,才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举例来说,《技术垄断》结论不复杂,但知道它既不能上下通达,又不能左右缝缘。顾老师远接口语和文字之争,近比文字和影音之战,花大篇幅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讲波兹曼的老师麦克卢汉,把问题还原到时代背景中,让你看清讨论这个问题意义,等你真正关心这个问题了,那些结论和论证才有意思。

顾老师把这节目比作一根登山杖,意思是山还是你来爬,劲得自己使,我只是给你点信心,貌似能帮你更稳地上去,减低在半山腰闪下去的概率。上了山,看过了风景,棍就可以扔了,或者回头用这棍打他几下。【“用这棍打他几下”,就是用自己的发现挑他节目的刺,跟他讨论。我听说这是对作者最大的敬意。】

另外,顾老师建议在墙上贴张世界地图。网上都能找到,干嘛还费这麻烦?【我想就是要麻烦一次,省去以后开网页的麻烦,让你在需要的时候站下来就能看。这样才能真看。我要找个世界地图网址,放到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