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太少你吃亏
听王烁认知训练营 2018
曲政 / 2020-02-24
为什么不问
太自我,求完美,太小心,过自信。绝大多数人都问得太少。
提问的好处
你提问后,别人更喜欢你,因为:人说话时开心,人给了你好处。
现代第一个成功学大腕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当中给了个答案:“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
提问的种类
介绍,镜像,转向,追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曲政,你呢?你怎样看最近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你还跑步?】
追问性价比高。感兴趣,关心人,有专注,给尊重,顺流而下,自然而然。
穷寇匆追: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达到这种自我认识境界的方法就是问答,那种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追问,直到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原以为所知道的本为虚妄。这本身是极好的思维训练,但如果你的目的是获得对方好感,那就完全背道而驰了。被你追问到被迫承认自己无知,正常人只会对你产生刻骨仇恨。
【我给老婆这样的印象?】
提问的顺序
看场景。合作性,有时间,慢慢来。对抗性,反正大概不得,直接问,尊重职业。
我的调查记者同事们往往就从敏感问题开始往下问,我观察其成功率不低于使用更精妙提问法的同行。后来我想明白了其道理:对方不傻,面对调查记者的提问,他知道这是对抗性情景,已经将生理心理校准到相应状态。你再跟他寒暄拉家常,套根本不存在的交情,营造一种我们是队友的假象,将关键问题包裹在一堆无害的问题之中去套路对方,其实是对他的不尊重,也会被他一眼看穿。将心比心,别人套路你,被你看穿了,你心里不会说别把我当弱智吗?所以,敏感问题该问就问,上来就问,不是说别人会有问必答,无论你用什么技巧去问敏感问题,问不到答案总是常态。但跟把真实问题藏起来去套问相比,直接问的成功率更高,更节省双方的时间精力,无论对方答与不答,你们彼此都有更多的相互尊重,哪怕仅仅是职业上的相互尊重。
【有权的人会不会想,你连这点套路都不给我,是对我的不尊重?】
提问的类型
看目的。开放性,发挥思想;封闭性,具体信息。
多年来我主持财新编辑部,面试过很多记者,其实一个人的才能大部分已经写在简历里,剩下的体现在作品里,面试这件事本身不是太重要,对我来说主要是看看有没有意外,特别是负面的意外。
怎么识别有没有意外呢?我会问对方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你近来最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是什么?准备怎么去做报道?顺流追问,步步收窄。面试结束时我偶尔有正面的意外,偶尔有负面的意外,不管如何自己总是有所收获。
【我感兴趣的技术议题是什么,能不能接受得这样步步收窄的提问?】
面对不能回答的提问
诚实说不知道。替换问题。讲个笑话。
对照反省
请你想想过去有没有提问把人问毛过,对照今天这一讲,讲讲原因在哪里。
老婆说我高高在上。在我的提问中,已经含有“我比你考虑得多”的意思。这些问题她也许思考过,而我的态度让她有被老师拷问的感觉。